如何从形色判断疫疹的顺逆

从疫疹的形态与颜色,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的病理机制,进而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定其顺逆之势,并据此制定治法。在这一领域,余霖的见解尤为独到,他深入剖析了疫疹的形态与颜色与病情之间的关系,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余霖并未盲从古人“大者为斑,小者为疹”的笼统描述,也未被“赤者胃热极,紫黑者胃烂”的片面之词所束缚。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深入研究,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辨别方法。他观察到,疫疹的形态与颜色不仅与病情轻重有关,更与生死之兆息息相关。他特别强调,断生死的关键在于观察疫疹的形态是否松浮、紧束。

余霖认为,若疫疹形态松浮,色泽鲜明,则病情较轻,尚有生机;若疫疹形态紧束,色泽晦暗,则病情危重,生死难料。这一观点,不仅为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的判别标准,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病情预示。

在《论伤寒无斑疹》中,余霖详细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的这一创新性的见解,不仅丰富了中医疫疹理论,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余霖的医术与智慧,无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抵疫疹之状,以松浮红活者,视为病情之顺。疫疹之颜色,不拘一格,或红或紫,或黑或白,然细观其状,若洒涂于皮面之上,轻如鸿毛,柔如柳絮。红疹宛如殊点纸,其色艳丽而不妖;黑疹犹如墨涂肤,其色深沉而不晦。此皆为疫毒外透之表现,邪气尚浅,病情尚轻,宜及时调治,以防病情恶化。

然而,疫疹紧束有根者,则为病情之逆。此等疫疹,颜色多呈紫暗或黑,犹如乌云压顶,令人心悸。细察之,疹形如从肉里钻出,如履底透针,又如矢贯的,触目惊心。此乃疫毒内结之表现,热势炽盛,毒气深重,病情堪忧。

治宜清胃热,解疫毒,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此方清热解毒,泻火除烦,为治疫疹之良方。对于病情较重者,宜加紫草以凉血解毒,桃仁、红花、归尾以活血化瘀,使邪热之焰渐退,疹色由紫黑转为红润,疹形由紧束转为松浮。如此则病情可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医者当细心观察病情,审证求因,灵活运用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亦应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饮食起居,调养身心,以期早日康复。

疫疹的颜色,乃是病情深浅、轻重的重要指征。一般而言,疫疹色泽以红活荣润为佳,这代表着病情尚属轻微,患者体内正气尚足,能够抵御外邪,有望康复。若疫疹色泽淡红,则说明病情较轻,患者可能只需稍作调理,便可逐渐康复。然而,若疫疹色泽深红,便需引起高度重视,这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热毒已经深入肌肤腠理,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更为严重的是,当疫疹色泽艳如脂,甚至紫赤而黑时,这便预示着病情已至危笃之境。此时,疫疹热毒已经深入脏腑,正气衰微,病情极为险恶。疹色由荣润转为干滞,更是病情恶化的明显标志,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至于疫疹发于颈部,伴有烦躁作渴、大热不退等症状,这往往表明火热已至极点,肾水涸竭,病情极为险恶。此时,患者体内阴阳失衡,火热之邪炽盛,必须及时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以调和阴阳,挽救患者生命。

另外,若疫疹细碎宛如粟米,称之为痧,其色泽或红或白。这种痧疹的出现,往往是余毒尽透之症,预示着病情即将好转。在痧疹消退后,患者皮肤往往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病情好转的正常反应,无需过于担心。

在临床上,对于疫疹的治疗,医者往往会根据疹形的不同特点来灵活调配用药,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清瘟败毒饮为例,这款方剂在疫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疹形松浮,疹色红活或淡红时,说明病情尚属轻浅,此时运用清瘟败毒饮原方,或适当加入大青叶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再辅以少量升麻,利用其升散之性,引导疫毒向外透发。这正是《疫疹诸方》中所提到的“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即通过内部化解疫毒,同时引导其向外透发,使病邪得以排出,恢复身体的清净状态。

而当疹色深红时,则表明病情已趋严重,热毒炽盛。此时应重用大青叶、玄参、生地黄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品,以遏制病势的进一步发展。若疹色艳红,更是热毒炽烈之象,此时更需重用石膏、牡丹皮等清热凉血之药,以迅速降低体内热毒,防止病情恶化。

对于疹形紫赤者,治疗时需在前方基础上减去大青叶,重用川连、犀角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品,并加入桃仁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这样的用药策略,不仅逐步增强了清热之力,还逐渐加入了凉血活血之药,以全面改善病情。

此外,对于红白砂疹者,其疹形特点提示病邪已深入血分,此时治疗宜小剂加入当归等补血活血之品,以滋养脏腑、调和气血。同时,可少加蝉衣以透疹,协助疫毒外出,达到表里同治的效果。

最后,对于疹形紧束有根者,其病情往往较为顽固,治疗时需用大剂清瘟败毒饮,并加入紫草、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化瘀、解毒透疹之品,以攻散病邪、疏通经络,使疹形得以消散,病情得以缓解。

总之,在临床上治疗疫疹时,医者需根据疹形的不同特点灵活用药,综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疹形,无疑是医者诊断之初的首要任务,它如同揭开病情神秘面纱的钥匙,为医者提供初步的方向和线索。然而,单纯的疹形并不能完全揭示病情的真相,因此,辨疹色亦显得至关重要。这两者犹如医者诊断的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医者的眼中,疹形与疹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相互结合,共同解读。正如古人所言:“予断死生,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这意味着,在临症之际,医者需细心审察,不仅要看疹形是否松浮或紧束,更要结合疹色的深浅、鲜晦来综合判断。

以毒之松活外现者为例,即使疹色紫黑成片,亦可判定为生机尚存。这是因为松活的疹形暗示着病情虽重,但仍有转机。相反,若毒之有根铜结,即使疹色并不紫黑,亦预示着病情危重,难以挽回。这种对疹形与疹色的深入解读,无疑展现了医者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

观其验案,医者在治疗祁某周身斑疹时,便充分运用了这一诊断原则。祁某之斑疹紫黑相间,浮于皮面,看似病情严重。然而,医者却从疹形上看出“毒虽盛而犹隐跃”,即病情虽重但仍有生机。于是,医者以大剂石膏、犀角等药加减治疗,历经21日,终使祁某病情得以痊愈。如此险峻之症,竟能从疹形上判定预后,足见医者之医术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