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病遇到瓶颈怎么办?
奕之道可从汩汩泉水中悟得,迂回曲折,顺其自然,行其所当行,止其所不得不止;书之道可从舞剑中借鉴,神与物化,形断意连,秀劲遒丽,恣态充盈;医之道,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其精妙入神,真的是一言难尽呵!
1
明代鄱阳名医杨贲亨曾治一善食易饥病人。善食易饥多为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师传》即有“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之论。几位医生均遵从这一思路,作火证治疗,方子亦大同小异,用药不出养阴清热范围,可就是病不解。
杨氏仔细诊察一过,思虑良久,难以处方。
忽然瞥见堂前木凳自仆,一下触动了灵感,他审视病人居住的环境,实在是潮湿不堪,很显然,自仆之木凳乃湿气所熏致朽。心想,火故然能消物,水又何尚不能消物?因火之善食易饥,得养阴清热必解;而因水湿所致者,非温中化湿莫属。他为病人拟一温中化湿方,果药到病除。
2
清代皖南名医程文囿之子患单腹胀,自疗不愈,转请同道诊治,亦不愈。药既无功,一时技穷,便以“不药得中医”观察之。不料停药后病益剧,虽越鞠丸、逍遥散及安胃制肝诸方皆不应,发展到腹大如鼓,坚硬如石,筋绽脐突,骨立形羸,行步气促的地步。程氏一筹莫展,坐立不安。
延至腊月,一日忽见梅梢蕊放,心中大动,旋摘数十枝,以汤泡代茶予服,继以木瓜理脾伐肝,橘饼下气宽中,加老酒与新酒参和而助药力,饮之三日即见效;饮之月余,腹胀全消。
诸医咸以为奇,问程氏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会心偶中,无古可师,大概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舒肝醒脾。橘饼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籍酒力,是以得效。”(《杏轩医案》)
好一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病之不同亦千奇百怪,医书岂能尽载?在“无古可师”时,独出心裁治愈疾病者,方是医林高手。
3
崔默庵治一新婚之夫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而饮食如常,诸医治之无效,束手无策。崔身临其境,仔细观察,已知病之症结。令病人搬出新房,避免了满房新漆器的熏灼,病即痊愈,是一例。
4
周慎斋中年患中满疾,痛楚不堪,请名医治之无效,私下里虽搜集了不少药方,但不敢试服。
一天晚上,他独坐月下,忽见乌云飘来,将月遮盖,眼前一片迷蒙,更添烦闷;一会儿,云开月朗,清风徐来,心神为之一爽,即刻顿悟:云为阴,风为阳,阳气一通畅,阴翳必消。遂自制和中丸方,服了不到一月,便告痊愈,亦一例也。
5
岳美中治于某二十年之非特异性肠炎,和一患浸润型肺结核西药抗痨无效的女大学生,异病同治,均采培土之法,取培土之方,守法守方,养之濡之,假以时日,均药到病除。奥妙何在?岳先生坦诚相告:乃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名篇《种树郭橐驼传》的启示也。
6
笔者曾治严某,女,23岁,1967年7月20日就诊。
恶寒发热已四天,鼻流清涕,连续不止,头痛,肢体酸痛,恶心,纳呆,无汗,口不渴。曾服加味香茹饮及小柴胡汤各两剂,诸症不减,舌苔白腻,脉浮濡。
证为风寒湿邪客表,体质虚弱,治以发汗解表,扶助中气。选用药物
党参、苏叶、法半夏、茯苓、独活各9克,土炒白术、秦艽、焦苍术、香附各6克,公丁香、陈皮、草豆蔻各4.5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2剂。
首剂药后,汗出热退,诸痛减轻。再剂后,病反复如前。时值盛暑,前方不敢再进,便去请教名老中医胡占元先生。
胡先生觉辨证不误,于上方去秦艽、独活、香附,加薄荷、羌活各4.5克,续服2剂,诸证仍未除,且伴汗出,恶风。
再请教胡先生,他取过拐杖,便与我同赴病家。见病者卧室有两门,一门朝庭院、一门朝厅堂,他问病人晚上在哪里睡?她说:“家里人都露卧于庭院,我不敢,我只是打开这道门,睡在房内。”
“哦!”胡老顿时彻悟,他指出,此病仍属外感病,只是体质差,汗出热退,毛孔开张,不知避风,致使反复感受外邪,缠绵不愈。
于原方加熟附片6克,令病者闭门而卧。2剂后果诸症皆去。后以饮食调理而安。
《素问·疏五过论》要求医者“从容人事”,
张志聪在注解《素问·异法方宜论》时指出:“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杂合以治,各得其宜。”
胡老真得其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