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杂病必须长于温运
《金匮要略》这部医学巨著,实乃诊治杂病的瑰宝。书中不仅载有深邃的医学理论,更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对医者而言,堪称临床的明灯。因此,对于这部经典之作,我们务必反复研读,深入领会其精髓,将原文熟背于心,方能运用自如。
历代以来,注解《金匮要略》的医家不胜枚举,其中佼佼者当推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尤氏注释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深奥之处。此外,魏念庭的《金匮要略本义》、周杨俊与赵开美的《金匮要略二注》以及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与《金匮歌诀》等著作,亦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相互参照,以丰富我们的医学知识。
多年来,我致力于研读上述诸书,力求将《金匮要略》的精髓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我运用《金匮》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已颇为娴熟。在诊治过程中,我始终遵循《金匮》的寒热虚实理论,力求在细微之处推求病因,刻意求工,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我曾运用柏叶汤治疗呕吐、衄血等病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用干姜甘草茯苓白术汤治疗腰腿风湿麻痹不仁之症,使患者得以摆脱病痛的困扰;以黄土汤治疗阳乏血溢之症,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病情;用肾气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神经炎等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我还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乌头汤治疗脉管炎等病症,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些成功的治疗案例,充分证明了《金匮要略》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特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善用桂附,实乃医者之智慧与技艺的展现。附子,这味辛温大热的药材,其特性走而不守,相较于肉桂,其副作用并不显著。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对于虚寒性疾患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这一点无需多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阴虚内热的患者,附子亦能巧妙运用,少量使用以作反佐,这正是热因热用的深邃智慧。此时,附子多配以丹皮、知地等药物,以监制其辛热之性,避免过犹不及。
在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时,附子更是展现了其独特之处。医者以附子配生石决明、牡蛎,附子能腾越肾中之阳,使其上济肝木,而石决明、牡蛎则能使浮阳潜降,二者相辅相成,常能应手而瘥,令患者头痛得解。
而在治疗神经衰弱导致的久久不寐时,对于那些经用养阴安神、镇静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适当加入桂附一类的兴奋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已故名中医章次公先生,便是此方面的佼佼者,他深谙此道,辨证施治,每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古人有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对于人的生理生化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病理上,相较于阴精,阳气受损更为迅速,一旦阳气不足,诸病便会丛生。因此,在治疗上,阴难速长而阳益骤生,兴阳之法往往能收到迅速而显著的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当今之世的医者,往往用药远热近寒,善于治疗热证而拙于治疗寒证。尤其是在塞北地高天寒之处,阳气受损的情况更为普遍。因此,临证时善用兴阳温经祛寒之法,显得尤为重要。而附子,作为温阳祛寒的良药,自然备受医者青睐。然而,附子虽好,却需善用。对于附子的研究,医者需深入其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用量等方面,方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晚近著名善用附子的医者,如云南的吴佩衡、上海的祝味菊等,都有一共同经验,即生附子先煎一小时左右。这一做法旨在降低附子的毒性,同时保留其有效成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此外,日本著名汉医学家矢数道明博士也对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附子中的有毒成分和有效成分,并提出了高温处理以降低毒性的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应用附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善用桂附,不仅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研究成果和用药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桂附的药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自古以来,桂枝与肉桂常被相提并论,二者相互交织,难以明确区分。然而,自宋元时代起,医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开始将它们分别对待。桂枝,这味神奇的草药,既能够解表散寒,又能温里通阳,功效多样,应用广泛。
桂枝的味道既辛又甘,宛如一曲和谐的乐章,其功效则因配伍之不同而千变万化。在仲景所创的小柴胡汤中,桂枝的加入,如同增添了一抹和煦的阳光,加强了方剂的和营解肌之力,使得患者得以迅速康复。而在四逆散中,桂枝则发挥着制其动悸的神奇作用,使得心悸不宁的患者得以恢复平静。
此外,桂枝在防己黄芪汤中制其奔豚,理中丸中平其肾气,去桂加术汤中利尿,小建中汤中温补,种种功效不一而足。更值得一提的是,桂枝茯苓丸以桂枝为主药,治血消积,与其他药材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出卓越的疗效。
除此之外,桂枝还常与龙牡、参术、麻杏、附子、红花、丹参、生芪、术苓、生姜、伏龙肝、半夏、芍药等药材配伍使用,以治疗各种外感内伤之症。无论是痰喘、咳嗽、水肿、胃痛,还是痹痿、惊悸、怔忡、月经不调、痛经症积,甚至是便泄下利、风寒湿阻、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桂枝都能发挥出其独特的疗效,为患者的康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之,桂枝这味神奇的草药,在中医药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卓越的疗效,使得它成为众多医者心目中的良药。在未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桂枝的神奇疗效必将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对冠心病治疗上,不仅阳虚痰浊偏胜用桂枝,血淤气滞亦常用之。认为其还可以减少阴药的塞壅,多配宽胸化浊,活血理气一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深邃地阐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语寓意深远,揭示了阴阳平衡之中,阳气的固守与充盈对于人体健康的至关重要。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解读:“盖阳密,则邪不能外淫,而精不内亡矣。”可见,阳气稳固,则邪气难以入侵,精气得以固守,生命之源得以保全。
阴阳四时,乃万物生长衰亡之根本,更是生命死生之源头。若逆其道而行,则灾害必生;顺其理而为,则疾病不起,此即谓得道。这一理念,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塞外地带,地处辽阔北国,一年之中无霜期短,寒风凛冽,寒气逼人。人与天地相应,受此环境影响,体内阳气易受损伤,寒气阻遏。因此,在临床上所遇之久治不愈及危重病患,多因阳气损伤所致。
在治疗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时,医者需深刻洞察其寒凝血滞之主要病机,方可对症下药。古人云:“通不痛,痛不通。”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拘泥于过去的养阴清热解毒之法,而应运用温通经脉之乌头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剂,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此外,医者还需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机病症,细分气血淤阻、阴虚化热、阳虚毒陷等诸型,辨证施治,方能取得最佳疗效。如此,方能在治疗之路上,步步为营,逐步攻克疾病,使患者重获健康之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仲景之方被誉为千古之经典,不仅因为其组方精妙,更在于其药量之考究。故而,我们既用仲景方,便当严格遵循仲景所定之药量,方能确保方剂的最佳疗效。否则,稍有出入,便可能使得整个方剂的治疗作用大打折扣。
以五苓散为例,这一方剂在利尿作用方面表现卓越。然而,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实验数据却告诉我们,只有在严格按照仲景所定的药量配比下,五苓散的利尿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一旦药量配比失衡,即便是各药材等量投入,其利尿效果也会明显降低。
药量在方剂中的重要性,从一些组方相似的方剂中便可窥见一二。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以及厚朴大黄汤,这三者组成药材相同,但疗效却大相径庭,其原因便在于药量之不同。尤在泾在《心典》中明确指出:“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而日人和久田寅叔在《腹症奇览》中也提到:“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此方与小承气汤同药味,但分量差耳。厚朴大黄汤君厚朴,臣枳实,佐大黄,故主治胸满而不在疏涤;小承气汤君大黄,臣枳实,佐厚朴,故主治大便鞭。”
由此可见,药量的微妙变化,便能导致方剂功效的千差万别。正如日人渡边熙所言:“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这一观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因此,我们在应用经方时,除了针对个别病症进行适当调整外,大部分情况下都应严格遵循仲景所定之药量,以确保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认为它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