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精通滞的治疗原则

治法是根据病机拟定的治疗方案,是指导制方的理论依据,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是联接病机与方药的桥梁。运用一定的治疗原则指导治疗,才能获得很好的疗效。其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致病机理、阴阳消长、气机升降、浅深轻重、邪正盛衰、经脉弛张、病位病性、津气通滞等提出的施治纲领。而一切疾病都表现出气血津精的盈虚通滞的变化,临床上应严密观察基础物质的盈虚通滞确定治疗方法。本文就气血津精通滞谈一谈治疗原则。

五脏是由经隧连接而成,流通着气血津精。五脏功能活动以气血津精为其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五脏功能活动也就停止。五脏六腑宜通,如果不通,基础物质就将不能到达五脏。但应通调适度,太过、不及都是病态。流通受阻,会呈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流通太过,又会呈为气血津精外泄。太过者宜涩之使通,不及者宜疏之使通,通与塞就成为一切物质通调失度的治疗原则。

1、涩滞宜通

《素问·热论》谓:“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五脏不通,将会危及生命,只有通其经隧,才能使病气渐衰而愈。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病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由于五脏功能各具特点,虽然总的原则是通,具体治法却有不同。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脏治则。意思是说肝胆气血郁结,应疏之使通;心经有热,该透发于外;脾胃壅滞,宜消导下夺;肺气痹郁,当开泄肺气;肾水停蓄,须渗利水湿。

综观五脏实证治法,无不立足于通;即使虚证,夹滞者也十居七八,亦当补中寓通,是故通是五脏的共性。

2、太通宜涩

津液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外泄,血液不循常道而逸出脉外,阴精不能封藏固密而滑泄无度,阳气外散而呈表卫不固,都是太过现象,均宜涩之使固。

如阳气浮越,体常自汗,肠滑失禁,小便失禁,白带清稀,肝血不藏,精关不固皆是。

3、通涩同用

通与塞两种相反的病理有时亦可同时存在,如果单用一法有顾此失彼之嫌时,就应通涩同用才能两面兼顾。以阳气虚损、表卫不固的体常自汗为例,阳虚不固是本,阴津外泄是标,用真武汤加人参、黄芪、五味子、牡蛎温阳益气、固表实卫,可使阴津不从汗泄,转从三焦下行归肾,不致汗止以后又见湿滞,成为两种对立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