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详解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原方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5g)
人参(去芦) 陈皮 黄芪(蜜炙) 桂心 当归(酒炒) 白术(土炒) 甘草(炙) 各一钱(3g)
熟地(姜汁炒) 茯苓(去皮) 各七分半(2.5g)
五味子(炒杵) 远志(炙) 各五分(1.5g)
姜三片 枣肉二枚 水煎服
主治
脾肺气虚,发热恶寒,面黄肌瘦,倦怠短气,食少作泻。
考之古人,论此方者多矣。如薛立斋、喻嘉言、张璐玉、吴鹤皋、李士材、汪讱庵、柯韵伯等,各有见解。方注是脾肺气虚,主治各症亦空泛无专指。唯薛立斋在实践体会中,作出结论。“气血两虚而变现诸症,莫能名状。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此虽言之有理,来源于实践,究是心中了了,笔下难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医亦难矣。
然则,辨证论治,随证选方,何所据而云然。且古人对人参养荣汤,远不若补中益气、归脾二汤之精而详。独冯楚瞻道出“故面黄肌瘦,亦犹夫物之槁也”,并谓用此汤后“有不欣欣向荣者乎,故曰养荣汤”。夫槁者,枯槁也。荣者,荣泽也。此在望诊中得其旨矣。
以予所知,人参养荣汤所治之症,极为复杂,极为疑似,极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如有发热者,有不发热者。多数有吐衄血,或大吐衄者,亦间有不吐衄者。多数昏晕或甚至昏仆者,亦有不昏晕者。另外还有腹痛或腹有肿块者,或肝脾脏亦有肿大者。论其脉,有细滑数,或弦滑,或洪大无伦者,亦有沉细无神者。论其舌苔,有淡润如常人者,亦有淡黄腻,或灰黄腻者。
四诊所得,既不相符,亦参差不一。唯其面黄如蜡,枯槁无荣泽气色,此则皆同。必待面色转华有荣润色泽,是其向愈之征。
症状纷纭,变化莫测,而面色终不变,以此为准。万变不离其宗,即面色黄蜡无华是也。
贤如立斋,亦只能说“气血虚而变现诸症,莫能名状,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
然则人参养荣汤究治何症乎?予曰,此治阳虚虚劳之劳损症也。脉大为劳,脉细亦为劳。有阴虚劳损,有阳虚劳损。古之劳损症,多指阳虚。金元后之劳损,多指阴虚。阴虚劳损,后当续论,兹不赘。
夫人身气血,阴阳也。而每一脏器之中,亦一物而具阴阳二者。《内经》载:“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此治阳虚劳损之准则。夫阴虚劳损,是手太阴肺,足少阴肾二经之病。阳虚劳损,是足太阴脾、手少阴心二经之病。
至于吐衄,发热,眩晕,甚则发斑等症,阴虚而热者能之,阳虚而寒者亦能之。昧于此,是不知辨证法也。
喻嘉言论人参养荣汤,“方内皆心脾之药,而注肺虚误也”。汪讱庵则谓“此手少阴足太阴气血药也”。心主血,脾统血,心阳不振,脾气散漓。脾为心子,心阳虚,无以生脾土。脾气虚,而子盗母气。于是血失所主,亦失所统。
黄为脾色。《内经》论五色“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面黄无华,面黄不荣,面黄不泽,面黄如蜡,皆枯槁气色。头为诸阳之首,脾气散漓,而现诸面。病之本在心,病之标在脾。虽有熟地、当归养血之品,参、芪、术、草,补气之药,而其要则在桂心。直入心脏,益火以生土。诚如汪讱庵所言“桂心能导诸药入营生血,五脏交养互益,故能统治诸病,而其要则归于养荣也”。
予意,本方陈皮似嫌其耗,白芍似嫌其伐。以龙眼肉、杞子易之,以收大补大固专功。王秉衡《重庆堂随笔》谓,龙眼肉、杞子,色赤入心,大补心血。似觉更为有力。此方之奥,主治之广,辨证之难,而神效莫测。可神传而难以语言,宜乎立斋服膺而慨叹之也。
注:西医所谓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本方确有专效。毋为其吐衄,发热,眩晕所惑,我见用寒凉者百无一生。本方虽大补气血,而用桂心,是其主药要药。甚则附子、炮姜亦可斟酌选用。予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效。并于1960年夏治愈白血病一例,病者沈某,今尚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