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面色与方药应用

观察面色,是望诊之一,有形神之分,而神尤重于形。《内经》有“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赤欲如白裹硃,不欲如赭”等。前者是言其有荣泽,后者是言其枯而无华。前者易知而病轻,后者难了而病重。

古人重视神形色脉。在观察面色中,神是神态,情是情意,色是气色,是三者备焉。由此可知,前者病程尚短而易治,后者病程已久而难疗。此可意会,难以语言。平时留心于实践,而善于总结经验者,自可望而知之也。

01

面色㿠白

面色㿠白,气息似喘非喘,额有微汗,而呈颓丧气象者,多有四肢微厥,脉多沉细,或是浮虚散乱。

(不论其舌色如何)凡见此者,阳亡将至者有之,或即将死亡者有之,此是死亡前征兆。如亡阳症,犹可回阳救逆。治之得法,多有生者。若久病体弱,邪未清而正已匮。短则顷刻,长则一日左右,即将死亡,多数不救。以此卜其预后,不可不知。

注:弥留时,每一是昏迷而死,一是阳亡而死。

02

面黄如蜡,毫无华色

凡见此色者,一是水肿经久,反复发作。(如西医之肾炎)脉有沉细者,亦有细弦者。此土崩堤溃,脾气已漓,脾属土而色黄也。急以甘温大补大固,如参、芪、术、草、茯苓、山药、杞子、苁蓉、杜仲或加菟丝子、巴戟肉。禁用破气之品。枳壳、陈皮亦禁用。枳壳本是破气,陈皮亦能耗气。非70~80帖或百帖不为功。

二是出血症,如崩漏、吐衄、鼻衄病程已久,出血又多。脾统血,脾气大伤。如见此面色者,亦宜大补大固。如脉沉细者,加炮姜炭、艾绒炭以摄血。亦须久服,大约30~40帖即可。

三是或有吐血,鼻衄,或有头眩而见此面色者,此荣血大虚。心主血,脾统血,心少生血,脾不统血。(西医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此症舌苔每有微黄苔,或舌苔如常人,并无变异。宜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主之。其中有肉桂之大辛大热,是主药。虽有苔黄,脉细滑或滑数,大胆用之可也。切忌寒凉。如误诊为血热妄行,而用寒凉之药,如犀角地黄汤、白虎汤等,必死无疑。如见此面色,既有发热,亦宜人参养荣汤。古人原有虚寒吐衄,及阴寒发热之论。观《景岳全书》即知。近医知此者鲜矣。

四是黄中泛青而不泽。凡见此面色者,腹胀大或喘急症,每有之,小儿喘急亦有之。此肝肾大虚。如是喘急,宜六味地黄汤、一贯煎,亦宜久服。如是腹胀,又宜柔肝,温肾,培脾。单腹胀是大症重症,愈者不多。注:亦有面黧黑,单腹胀大,亦多不起。西医属肝硬化。

03

面色黧黑不泽

此肾不摄纳,肾水上泛,色黑属肾也。古方加减七味地黄汤主之,即六味地黄汤加肉桂是也。六味地黄汤本是三开三阖,三固三泄,再加肉桂以温摄肾气。亦须服百帖方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