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里证之阳明病篇

一、三阳病的发热病机各不相同,需要清热的才是阳明病

表阳证太阳病,有发热,但不是热证,不需要清热,发热是正邪交争于表,阳气、津液被表邪郁遏,欲汗不得汗所致,只需要辛温发汗解表,把郁遏的状态打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太阳病的恶寒,也可以理解为阳气郁遏、阳气不展而形成的恶寒,不是阳气虚。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郁热,表现为人体上半部孔窍为主,如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等,同时存在血弱气尽的病机,治法为和解半表半里,并不是单纯清热。小柴胡汤的清热力量是不足的,柴胡重在疏解而不是清热,黄芩清热,配合人参、生姜、甘草、大枣的补益,构成了和解法。因此,小柴胡汤证基础上,热证明显的时候,认为合并有阳明,诊断为少阳阳明合病,需要加入生石膏增强清热,伴有便难,则加大黄。

里阳证阳明病,热证是机体功能亢进的表现,就像摩擦生热、钻木取火一样,邪实正也实,正邪交争剧烈,形成了机体功能亢进的热,这个热是多余的,同时阳气不虚,所以不伴有恶寒,反恶热。阳明病的热是热证,治以清热祛邪。

需要清热的,就是阳明病。需要用汗法的,就是表证。需要和解的,就是半表半里证。

二、阳明病分的无形之热用清法,有形之热用吐法或下法。

阳明病具体又分为阳明里热证(阳明经证)、阳明里实证(阳明腑证)。

阳明里热,无形之热,并无邪实,治法为清法,以生石膏、芩连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代表药物,代表方分别为白虎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豉汤。

阳明里热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心烦、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洪大等。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还有能食、心烦、眠差、谵语、鼻衄、喘、汗出不恶寒等。

阳明里实证实际上是里实热证。在里热的基础上,伴见有邪实,如大便难、血不下,热与肠道糟粕相结、瘀热互结、水热互结,就形成了里实热证,属有形之热。

针对里实证的治法是祛邪,具体为吐法、下法。有形邪气在胃和胃以上,用吐法,代表方是瓜蒂散。有形邪气在肠,用下法,代表药是大黄,代表方是承气汤类方。若有形邪气为瘀热,即阳明蓄血证,代表药依然是大黄,代表方是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若有形邪气为水热互结的结胸证,代表药依然是大黄,代表方是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阳明里实证一方面正气实,一方面邪气也实,属有形邪气。有实邪的时候,邪不去则热不除,故曰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阳明病的基础是里热,需要清热。阳证基础上,若有二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或月经异常,可直接诊断(里实证)。若无二便异常,只要属于里热的,需要清热的,皆属于阳明病范畴。

三、阳明病中的很多重证都是源于误治、错治,想避免误治,就要仔细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

辨病位时,一是要注意有没有表里合病,二是要注意与存在相同或类似症状,但病位不同的其他方证相鉴别。

(1)表邪不解、不可攻下。阳证的表里合病,应该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在《伤寒论》的很多条文中,张仲景会把出现类似症状的方证放到一起来叙述,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去鉴别,比如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就是要告诉我们辨病位的重要性。

除了辨病位,还要辨病性。“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很多看起来像阳明病的疾病,很有可能是阴证。如结胸和脏结,症状类似,但一阴一阳;“腹满”、“心下痞”等症状,都存在阴证、阳证的可能。所以,郑钦安在《医理真传》才会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我现在对马老师反复强调这句话的用意理解更深刻了。

病位、病性都辨明的情况下,确定了是阳明病,也要细辨方证。是无形之热还是有形之热,有形之热是腑实证、蓄血症还是结胸证,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还是水饮重无大热的十枣汤证,每一个类别中还存在症状轻重的问题,祛邪是会伤人体正气的,所以能用祛邪力度小的方剂解决的疾病,一般就不用祛邪力度大的方剂了。

四、阳明病的治法都是祛邪之法,祛邪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的正气,所以一方面要以知为度,中病即止,另一方面也要随时关注疾病的变化(从白虎汤到竹叶石膏汤到麦门冬汤),注意顾护人体的津液和正气,努力做到“祛邪不伤正,邪去而正安”。

五、要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

“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要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重视疾病初起、轻症阶段的治疗。很多疾病都是表证不能妥善治疗导致的表邪入里,逐渐病情加重,入于五脏六腑,邪实正虚,成为难治之症甚至不治之症。

以上五点是我的总结和思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