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期间可以吃中药吗?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除了要承受疾病本身症状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副作用。比如一提到化疗,很多人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恶心、呕吐、脱发等种种场景,似乎化疗比肿瘤本身还要可怕。于是,在肿瘤治疗期间,许多患者会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医中药。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患者怀有顾虑:肿瘤治疗期间可以吃中药吗?会不会和治疗药物冲突?其实,肿瘤治疗期间是可以服用中药的,临床上中医药可以贯穿肿瘤术后康复、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全过程。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中药可起到促进康复、抗复发转移、减轻副作用、改善疲乏、提高生存质量等作用。

手术结合中药

对于早期肿瘤患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经医生评估具有手术条件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能使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但手术也有一定弊端,如损伤人体元气,导致免疫力下降。术后中药主要以扶助正气为主,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通过健脾、益气、养血等方式,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达到促进伤口愈合、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

术后稳定期,中药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理学研究证实,很多中药对于肿瘤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期降低复发风险。

化疗结合中药

化疗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帮助患者与癌症抗争的“武器”。化疗是通过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在实现病情缓解、延长生存期、减轻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化疗的确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是恶心、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中医治疗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配合西药能起到1+1>2的作用。中药可贯穿于化疗整个过程,化疗前吃中药能改善虚弱体质,为化疗提供机会;化疗中用中药能减轻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促进机体恢复;化疗后更需要吃中药,由于化疗可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状态,此时用中药能改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针对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反应,笔者常用中药健脾和胃方加减,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木香、砂仁等药物组成。

放疗结合中药

放疗是经典的肿瘤治疗手段。所谓放疗,就是利用射线治疗仪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很多肿瘤对放疗十分敏感,放疗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单用放疗就可以治愈某些肿瘤,如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宫颈癌等。但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的同时,也会对周边的正常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相关不良反应。因此放疗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放射部位,如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后会出现口腔黏膜的疼痛、溃烂,颈部皮肤的发红、脱皮;肺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而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后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放疗属“火毒”之邪,易伤及气阴。

中医药联合放疗可以增强放疗的敏感性,降低不良反应。如针对放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主要采取养阴清热、泻火解毒的治则,主要药物有麦冬、沙参、石膏、甘草、胡麻仁、枇杷叶、人参、杏仁等。中药联合放疗可以减轻相关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靶向药物结合中药治疗

顾名思义,靶向治疗就是像“打靶”一样的精准治疗。靶向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少或不影响。如果把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都看作炸弹,它们的区别在于:化疗药物这颗炸弹不分敌我,一顿狂轰滥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靶向药物是精确制导的导弹,可以实施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不过,再精准的导弹也会有“误伤”,靶向治疗同样具有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口腔黏膜炎等。皮疹是靶向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60%~80%,大多表现为痤疮样皮疹。

中医认为,靶向治疗所致皮疹属中医“药疹”“粉刺”范畴,笔者常用荆防四物汤加减,由荆芥、防风、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白鲜皮、紫草、蝉蜕等药物组成。除了中药汤剂,也可以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皮疹,外洗中药主要由金银花、黄芩、白鲜皮等组成。辨证使用中药口服和外洗治疗,可缓解皮疹、瘙痒等反应,又不会降低靶向药物抗肿瘤疗效。腹泻、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同样可以辨证使用中药进行缓解,提高了靶向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维持治疗

针对放化疗后疾病稳定的带瘤患者,或者手术切病灶后的患者,中医药可作为维持治疗手段,扶正祛邪兼顾,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总而言之,中医中药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在减少癌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调节免疫力、提高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确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规范的中医治疗,不可随意服用所谓的“祖传秘方”或“民间偏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