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必须抓住一个“寒”字
麻黄附子细辛汤稍事加减治疗多种疑难疾病,每获良效。现举案例三则如下:
一、冷哮
王某,男,36岁。哮喘已近6年,每因感寒或气候骤变而发病。
此次因汗出遇冷而起,虽经中西药治疗而喘不止。
查:体温37.3°C,神形憔悴,困倦乏力,微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均可闻及干鸣音。舌淡苔白滑,脉沉。
辨证为冷哮,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先煎、去沫),细辛3克,制附子9克。每日1剂,水煎,日2次早晚分服。
服3剂后,微微汗出,热退,喘平。后又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调治而愈。
冷哮为素体阳虚,肾不纳气,冷痰壅聚,内伏于肺,肺失肃降,感寒而发。方中以附子温肾散寒,麻黄宣肺平喘,细辛通阳平喘。麻黄得附子平喘而不伤正,附子温阳兼制麻、细之辛散。诸药相合有温经助阳、解散表寒、补肾纳气、宣肺平喘之效。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杨某,男,36岁。自诉心悸、胸闷、乏力年余,有时眩晕。
某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用阿托品治疗后,口干难忍,其效不著。
查:神疲乏力,心率44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四末不温,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阿托品试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经食管导联调搏试验均阳性。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辨证属心阳不振,肾阳虚弱。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9克(先煎、去沫),细辛3克,制附子9克,桂枝6克,洋金花2朵。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服上方10剂后,心悸、胸闷消失,心率维持在62~68次/分。后又以本方为主做丸药1000克,服用2月余后,诸症尽除,心率达64~68次/分。
本病以脉迟为主,兼见心悸、胸闷、乏力、四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证属心阳不振,肾阳方损,故以附子温肾助阳,桂枝振奋心阳,细辛、麻黄、洋金花散寒通阳。肾阳得助,心阳得通则诸症尽除。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如需久服,应适当佐以玉竹、黄精、麦冬等药。
三、三叉神经痛
李某,女,46岁。自诉右侧偏头痛(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两月余。
经服卡马西平片、苯妥英纳片等效不佳。近日抽痛剧烈,连及齿目,痛不可近,昼轻夜重,遇冷即发,喜热喜熨,得热痛减。
查:体温36.2°C,血压16/10kPa,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侧面肌紧缩,触之痛甚。四末不温,舌淡苔白,脉象沉紧。
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属寒凝血滞型偏头风。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3克,细辛6克,制附子30克(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余药),川芎30克,全蝎9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服上方3剂后疼痛消失,再服3剂,随访1年未见复发。
本病属中医“偏头风”范畴。本例患者以风寒内客,寒凝血滞为主。方中重用附子以温阳散寒,川芎以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佐以细辛、麻黄以助祛风止痛之力,全蝎以成搜风通络之效。实践证明,本方治疗寒凝血滞型三叉神经痛疗效高,见效快,不易复发。
值得指出的是,附子内含乌头碱,大量使用(20克以上)极易中毒,必须先煎1小时以上,至无辣味,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方可避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