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月经病”的几个用药特点
现将临床治疗经、带方面的经验介绍于下。
一、治月经病善用温药
月经失调以寒邪所犯最为多见。故治疗时常以温经散寒为法。
常用药物有:吴茱萸、细辛、桂枝、香附、小茴、荜拨、荜澄茄、葫芦巴、巴戟天、金毛狗脊、公丁香、艾叶等。
用药有如下四大特点:
- 一是重视温中
脾胃之气,最喜温煦而恶寒湿,寒湿内郁,中气不能运化,气机升降不利,自然月经不得调。
温中之品中用的最多的是吴茱萸,认为吴茱萸乃散寒温中、理气止痛之要药,而下气的作用又最好,且有开郁化滞的作用,古人也常用它治疗血痹及下产后瘀血。多与香附、公丁香、荜拨配合使用;
- 二是重视补肾
肾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对于冲任二脉的通盛,月经的按时来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寒邪伤人阳气,不可能不伤肾阳,治病必顾其本。
常用葫芦巴、巴戟天、金毛狗脊等温而不热,入肝肾二经的补肾强精之品;
- 三是常配活血化瘀药
血得寒则瘀,瘀阻体内,必使经行不畅或痛经,或迁延时日,因此在温阳祛寒的同时,注重活血化瘀,
多选用当归、川芎、益母草、焦山楂、失笑散、玄胡、泽兰、炮姜等药;
- 四是在温经散寒方中常佐一、二味养肝血药物
如白芍、丹参、桑寄生、地黄之类如此即可补阴以配阳,使阴阳互恋;又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畅。
“病案举例“
张××,年逾四旬,月经二旬一行,色紫黯有块,腰痠,腹痛,医者或用清热凉血,或用止涩,不见效果。舌淡苔白,脉沉细。
诚非热邪迫血妄行之证,乃血为寒凝,阳气不足,治以温经散寒,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
当归12克,金毛狗脊9克,香附9克,丹参9克,酒白芍9克,益母草9克,艾叶4.5克,桑寄生12克,胡芦巴9克,玄胡9克,炮姜4.5克,失笑散9克,沙糖为引。
三剂好转,复六剂而获痊愈。
按
方书谓:趱前为热,退后为寒。证之临床,并非皆如此,上例即为趱前而属于虚寒者。
所以不要为方书所拘,全在临床根据症情仔细辨证,
辨证一旦确立,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但都应保护脾胃,顾及元气,方能药到病除。
二、治带下病主张温阳固涩
这也是特色之一。带下病虽有湿热内蕴一证,总以脾肾虚亏为多。
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水湿不得运化,必下陷而为带下;肾气不足或命门火衰,上不能助脾以温煦,下不能助带脉以固约,故带下绵绵。
《景岳全书》所谓带下“总由命门不固”之说及《临症指南医案》“奇脉空虚”“不司束固”之论,及《女科经纶》以健脾补气为要法。
治带下,只要是无明显热毒内蕴症状,概以温阳固涩治之。对于脾气虚亏者也主张用温阳药。
治病不可胶柱鼓瑟,不要等到脾阳虚亏见证明显了才去温阳,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都是教人要见微知著,更何况温补脾阳药多能振奋脾气。
用药温阳多用巴戟天、胡芦巴、破故纸、金毛狗脊、菟丝子、续断、肉苁蓉、枸杞子、杜仲。
固涩多用芡实、赤石脂、海螵蛸、金樱子、复盆子、鸡公花、龙骨、牡蛎、桑螵蛸、扁豆花、苡仁、莲须。
在温阳固涩的基础上,常以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桂枝;炙草、升麻;熟地、川芎;鸡金、六曲的对药使用,
其中以白术、淮山使用率最高,而白术必用土炒白术。
“病案举例“
黄××,30岁,2017年4月15日就诊。
产后带下不已,色白清稀,头晕心悸,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脾土衰薄,气机失调,阳不足以运化,湿浊下注,带脉不约,任脉失固,予温阳固涩治之。
处方
桂枝9克,茯苓12克,淮山10克,土炒白术10克,炙甘草4.5克,扁豆9克,升麻6克,芡实12克,胡芦巴9克,杜仲9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先煎汤代水,再煎余药。五帖。
二诊:药后带下减少,余症亦见好转。尚觉气短,乳不足。于上方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十二剂而愈。
按
此例脾土衰薄,用药仍不离温阳固涩,强壮升提,故获良效。其用龙牡煎汤代水是继承了王孟英的经验,亦一活法,可学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