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瘀脉的辨别
寒脉的辨别
通常用指温就可以知道脉的寒热。如果指下脉管温度大于眉毛靠近印堂位置皮肤的温度,则为热,反之则为寒。因为脏器组织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是通过血液带到体表散发出来的,阳热体质者新陈代谢旺盛,体内产热较多,血管和血液的温度较高,则整体脉热;虚寒体质者新陈代谢低下,体内热量产生较少,血管和血液温度较低,则整体脉寒。
以上方法简单明了,但是有时候还有几个辅助特征也能说明有寒气——
1、脉紧:寒为阴邪,寒性收引,收敛气机,可使局部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导致相应脉位桡动脉管壁张力增高,所以脉会紧;
2、脉细:寒导致脉管壁张力增高 ,脉管应之而细。因此有时候脉细,不一定是液虚,可能是寒的原因导致脉变细,还是要看脉的充盈度。
3、机体正常的状态是“阴平阳秘”,如果上下的阴阳平衡状态被破坏,出现了“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的证候,脉象相应就会表现出“寸热尺寒”或“寸寒尺热”的特征。
4、机体脏腑、组织代谢旺盛或衰退,寒邪或热邪聚积于脏腑,脉象相应的部位均能显示出热或寒的典型特征。
案 例
患 者:男,70多岁。
脉 象:脉紧,整体脉摸起来寒濡(寒代表患者体内热量产生少,故脉温度低)。左寸关急,并且有一小包,整体气液阳虚,并且液不足。问之,老人喜欢发火。这种是属于阴虚而且还有湿气的脉象。
用 药:于是用怀牛膝0.3克,白术1克,补骨脂0.3克,党参0.3克,枸杞3粒,熟地0.1克。
怀牛膝化左关郁瘀,并且引气下行,降肝火。白术祛湿气,升脾阳,一降一升,恢复身体气机。党参枸杞熟地补气液,补骨脂祛寒。
反 应:用完以后,过了一会,再摸脉象,发现整体脉象好了很多,左关的郁瘀化了3/4,整体脉充盈很多,而且有力,寒濡的感觉基本没有了。
分 析:年纪大,气血就弱,血虚就容易肝风上亢,所以发火。而且因为上了岁数,身体新陈代谢弱,所以脉象偏寒,会导致血管收缩,造成郁瘀脉。因此除了用化郁瘀的药,还要补一些温药,让整体气液热起来,才能恢复身体正常气机。
湿脉的辨证
什么样的虚脉可以单用白术?一直以来,看到很多医书上说白术补气,自己也试过很多次,从来不觉得白术有补气的作用。白术祛寒湿,没说过补气的效果,那么到底是医书错了还是我自己把脉水平不够?这个问题到最近才搞明白。
如果湿气重,脉象模糊不清晰,但是沉取是有力的,或者里面有郁动,那么这种脉象就是湿脉,而且是实脉,脉象不虚,直接用白术把湿气化开就可以了,然后气自然就足了。这就好比脉管上盖了一层厚被子,把自然的气堵住了,流动不畅,把湿气化开了,气自然流动,所以就有补气的作用。
如果脉象模糊不清晰,沉按软弱无力,这个时候就属于虚脉,就要加上黄芪等补气药,才有效果。如果单用白术,可能效果很差,需要多管齐下。
总结起来就是需要判断脉的整体虚实,虚则补气化湿,实则单用一味祛湿药即可。
寒湿体质
我们知道,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气与水达到平衡,人就健康。如果气过热,也就是受到了热化,那就叫阳气过盛;气过寒,也就是受到了寒化,那就叫阴气过重。同样的道理,水受到了过度热化,那就叫湿热过重;水受到了过度寒化,那就叫寒湿过重。这就叫平衡失调,人也就有病了,需要及时治疗。
案 例
曾经有一位患者,每天疲劳乏力。
我一看舌头,舌淡苔白,舌体胖嫩。每天拉肚子,怕冷,这就是典型的阳虚,也就是寒湿过重。
一问,这个人平时喜欢吃水果,这就是典型的气(水)被寒化的现象。本来虚寒的体质,还要继续补水吃凉性的东西,不疲劳乏力才怪!
摸脉象,整体寒濡。于是给他开了附子理中丸合参苓白术丸。
过了一个多星期,再问他,说晚上睡眠质量好很多,而且大便也成型了。又嘱咐他多吃点辣椒、葱姜蒜,少吃各种水果牛奶等,慢慢也就舒服了。
寒气重的调理方法
以前有位师兄,去参加过很多中医的课程,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诉他一个养生方法,就是搓耳朵。当年有位老人家,从来不锻炼,空闲时会搓耳朵,把耳朵搓热,活到一百多岁。这是她娘当年治病时一位道医教她的方法。
这几天发现脉有点寒气,整个脉象不是特别好。突然想起这个方法,于是试一下。搓热耳朵之前的脉象有点急,脉不是特别清晰,尺脉管有点硬。搓热耳朵以后,发现整个脉象更寒了,呼呼地往外排寒气。过了半个小时再摸脉,脉还是寒,但是整个脉变得很柔和,跳动也比较有力,而且整个脉象清晰可见,不会摸起来很复杂的脉象。
这个时候发现耳朵没那么热了,耳廓已经凉了,于是再捂耳朵,把两个耳朵焐热。过了一会,发现后腰暖暖的,很舒服。脉象也变温了,而且胸口一直在打嗝,好像在排寒气。仔细摸一下,发现右关挺寒的。于是用了一点干姜,感觉整个人特别舒服。
湿瘀与血瘀的区别
关于瘀的定义:瘀(血瘀、湿瘀),是组织或微循环瘀结的状态。脉象滑涩兼见热象者,为微循环瘀结造成的血瘀证,瘀在脉内;脉见湿证明显而无阳动者,为湿瘀,瘀结多在脉外。
寻找瘀脉的方法是你要把指头按到脉管的底层去找。比如尺脉,沉按到桡骨小头的骨膜上,然后将手指前后左右慢慢的推移,看能否感觉滞手、不光滑、有沉积物阻滞,不管什么情况,有的话就是瘀脉。
我们平时摸脉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个“涩”感。就是沉按的时候,手推一推,会发现涩手的感觉,甚至伴随有颗粒感,这就是“涩”。总而言之,“涩”是指沉取到关脉的骨面有清晰裸露的沉积物,推一推是涩手的。有这种涩感,通常就是血瘀。湿瘀则是在脉外,脉体是濡象,脉体不清晰,但是没有涩感。
其实湿淤和血瘀之间存在一个递次转化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先是出现湿淤,后形成血瘀,治疗时也是先治疗湿淤,再治血瘀,根据经验往往是等你把脉管外的淤积物清理完之后,血瘀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了,这时验证出来的规律。
瘀脉常用药:
右关湿瘀,是因为长期消化不良、便秘所导致,可以用扁豆、枳壳。
血瘀偏温,选丹参;血瘀偏凉,用三七。
左尺湿瘀可以用姜黄。寸关的瘀可以用草蔻、扁豆、天麻。
丹参=玫瑰花、月季花(必须是开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