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的三个要点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犹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无法被简单复制或模仿。在中医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中,更是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中医后学在追寻前辈的足迹时,往往因缺乏坚定的信念、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以及敏锐的临床思辨能力,而无法真正领略和传承中医学术的珍宝。 要传承好老中医的学术成就,并非易事,它至少需要我们在三个关键方面付出努力。
首先要学“业医之术”。
不能满足于仅仅学会老中医临床所擅用的一方一药、一针一穴,这如同仅仅掌握了几招皮毛,而无法窥得武学之精髓。真正的医者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不可贪求速成之利,而需踏实修炼,步步为营。
要深入学习老中医的临床思维模式,就如同探寻一座宝藏的地图,需细致入微地研究每一个标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规律。同时,我们还需锤炼将理法方药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这如同将武术招式与内力修为相融合,方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习老中医随机应变的临床应对法则。他们面对新问题时的联想,如同高手过招时的见招拆招,每一次“灵光一现”都非偶然,而是长期修炼与实践的结晶。这背后的玄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独特思维模式在默默起着作用。
要突破传承障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学习古籍经典,更是要用心去感受那种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我们要学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分析疾病、指导临床,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造福苍生。
其次要学“治学之术”。
笔者曾悉心研读《内经》,然其深奥之处,犹如深邃的星空,令人望而生畏。书中每一个简练的词汇,都如同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庞杂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不仅涉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更与天文、历法等多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在古代神话中,雾神被赋予了“丰隆”之名,这一神秘而富有诗意的称谓,在针灸学中又化身为化湿祛痰的要穴——丰隆穴。这种跨越神话与医学的奇妙联系,不禁让人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借鉴神话的描述,来增进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因此,对于名老中医的知识结构,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们不仅精通医学,更善于从不同领域汲取智慧,感悟中医药的奥妙。正如古人所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这是因为他们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学会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诠释、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当这些学问被运用到中医领域时,自然能够游刃有余,取得显著的成效。
这一点,应是现在中医学子们努力完善的方向。我们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更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是学习“为人之术”。
因为,老中医们秉持的精湛技艺与敬业精神,是他们一生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他们致力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求自己在医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更在医德上追求完美。正是这份对医术的热爱与执着,使得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钻研、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与此同时,老中医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生准则,更是他们学识得以持续增长的保证。他们深知医术之道,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因此,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浮华所扰,始终坚守在中医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何世英老先生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些准则。他曾给孙子定下行医的三大准则:一是要速效,只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才能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生存下去;二是要价廉,他曾用仅仅8分钱的药就治好了一例疑难杂症,这既体现了他的医术高超,也展现了他对患者的关爱与责任;三是要交待细、不贪财,他深知患者的信任来之不易,因此每次治疗后都会详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坚守原则,治不了的不挣一分钱。
这些原则,看似只是行医之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仅是老中医们行医的准则,更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学习老中医们的精神,以淡泊名利的心态去追求卓越,以敬业精业的态度去成就事业。
这三方面联系紧密却又层层深入,互为基础,是我们得以传承老一辈中医药专家成就的必经途径。笔者坚信,对传承老中医的精髓而言,学习他们的为人之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能学一时而无法传一世,更谈不上成为新一代的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