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舌诊经验解析

舌的形态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

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现详细分析于下。

1、舌形

胀大:属脾被湿困。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

松皱: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

瘦小: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

僵硬:乃舌体之动作失灵。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

颤动: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

歪斜: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

吐弄:舌体频频伸缩不稳。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

卷缩: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

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

白星点: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

红星点: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

紫星点: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

裂纹: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

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脑回舌: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

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

2、舌质: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

(1)舌神: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

荣: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乃气血充沛,生机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

枯: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亦应防变。

润: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久病将复则先见之。

燥: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失,亦属危候。

(2)舌色:它是由于舌之粘膜下层及肌层中之丰富血管,血色透过白色半透明之舌粘膜面所呈现出来的,无病时血色正常,色为淡红润泽;如血的成分或浓度有所改变,以及舌粘膜上皮有增生肥厚或萎缩而变薄时,舌色改变,为有病之征。

红舌:色较正常之舌略红,乃粘膜上皮浅层部分有炎证,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如舌体正常为血中有热,每属实邪;若体瘦瘪,乃舌体组织中之津液伤损则粘膜萎缩,属津亏热浮。

绛舌:色呈殷红,亦系红舌之机理,但病多属实邪,为温毒侵入血分之象。多为热病之重者。

紫舌:是红中带青,色深而暗,乃上腔静脉或门静脉瘀血,静脉血流凝阻,回流不畅,为缺氧之象,每导致静脉血未作氧化,又回流所致。血色素成分增高,温热病见之则属热毒攻心之实证,如慢性病之心血管疾患,或肝病晚期,舌紫则属虚证。但实证之紫兼红而色深;虚证之色常暗紫而不兼红。

蓝舌: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

嫩红舌: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

淡白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

3、舌苔:舌苔是舌面上出现的垢腻物质,犹雨后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实际则是舌面上之丝状乳头因病理所引起变异,造成增生或变形的结果。舌是一个味觉器官,然又不单独负责味觉,其主要功能则 在牙齿咀嚼食物时也起到搅拌和帮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头,这样才能带动食物不停地搅拌;故此类乳头既纤小如系,且向 后倾斜,以利于顺利下咽;如果乳头过粗或过大,则食物反而被其涩住,下咽就困难了;又由于丝状乳头所负的责任仅这些,不必辨别味觉,所以每个乳头中间,也 就是一般的感觉神经,正是这样构造在丝状乳头上皮之不断生长,细菌及食物碎屑残渣就容易积留,虽经舌之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唾液分泌等动作,能使其 有所脱落,但是总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这就是正常时之极薄白苔。人体有时以疾病关系,对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营养,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致使乳头坚竖或萎缩则苔的改变就立刻形成,虽说正常舌象是淡红湿润,罩极薄白苔,可是在细微的察视下,往往也能认识出病变的迹象,从而得出防病和认病的根据。

(1)白苔:除薄白苔为无病常态外,其白厚者主要是丝状乳头的角质突起,增多致密所致。

其 乳头间隙则积留较多之苔垢,故不能见到舌面,又以其病变不同,而分为白腻、积粉、腐渣三种:白腻苔:苔白湿有腻象,如浆糊状,无论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见 到舌质,乃积湿之象,或属脾胃力弱,水湿不化;或为湿久成痰,蕴积不去;有时外感风寒苔亦色白,乃寒邪伤及胃阳、消化紊乱亦可见此苔。

积粉苔:苔亦白厚,而有水湿之间隙,乃脾胃寒湿之极,为气不化水之象。

腐渣苔:苔虽白厚,浮于舌面,似积粉,如颗粒,而无水湿,属胃中食湿积滞,为邪气所蒸腾,拭之即去。故此种白苔,舌质多偏红,乃邪虽盛,正气亦强之势。

(2) 黄苔:亦与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处,同属丝状乳头增生而致密所致,其异点则为舌面粘膜上皮表层有弥漫性过度角化,乳头上角质突起增粗肥大,在上皮角化层内, 可有炎性细胞之浸润,上皮下之结缔组织内有圆形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故苔之变黄显系有炎性病理之蒸熏所致。况舌苔呈黄多半伴有脾胃积湿蕴热,紊乱及消化的 病理,肠胃向上熏蒸,则舌上之苔变黄亦所必见。尤以发热病和湿温病的热盛,黄苔更为易成。因此苔之成黄为热邪所蒸无疑。

由于湿热之邪在不同疾病之中,有轻有重,则又可分为薄黄而湿,薄黄而干,黄厚而湿,黄厚而干,黄厚而腻五种:

薄黄而湿:属胃湿蕴阻,积久化热之象。一般舌质不变,乃邪轻,胃尚无伤,或为风邪入里化热,与胃湿搏结而成。

薄黄而干:为热胜于湿,渐伤胃津之象。

黄厚而湿:黄厚苔上罩有水渍之湿,为脾胃久蕴湿积,已形化热。

黄厚而干:热盛津伤,必属病久恶化,若继续发展则乳头之角化,必越变越硬而竖起,成为芒刺。

黄厚而腻:为积湿蕴热,湿热并盛,且久延不已之象,故厚腻埋没舌面。乃湿痰壅阻有形,虽有化热趋势,终热不敌湿,是以热与湿同等。总属湿热蕴聚于脾胃之象。

(3)褐苔:较黄苔深而带黑,常与吸烟和食物染色相混淆,然真正褐苔多为黄苔老化而来。

黄腻厚苔继续发展,就必渐渐变为褐腻;黄厚干苔发展则变为干褐;由于厚苔,舌中心尤厚,因此褐色多先见于中心部。

(4) 黑苔:苔黑为肾脏受病,若高热蒸耗,热发过久,津液枯涸,非惟舌苔变黑,而且口咽干燥,神昏谵语,焦躁甚时即如芒刺,近代称之为黑毛苔,必是久病发展,由 黄变褐,变灰再变黑,其病理同属丝状乳头增长所致。机体因有长期高热,其炎性病理作用于舌者,亦必较黄苔或褐苔为甚,而乳头之角化程度,更必突出。故干黑 苔转成芒刺之机会多。因此这种黑苔形成,无疑是炎性病灶所引起。许氏从实践中认识到,高热伤津,终必涸及肾中阴津,因而有高热灼津,肾色外现的说法,其理 则仍与炎性发展津液涸竭,舌粘膜失其润泽所致之增生角化是一致的。

至于病未发热,舌质如常,舌苔突然黑腻如漆,治之即去,属于寒湿困阻肾阳,与近代认为是霉菌所形成者相吻合,尚有薄黑薄灰的病理亦相同,应知灰为黑之渐,此种苔多不与重证并见,有时竟无症状,这一点是许氏临床经验之谈。

舌的分部根据以上许氏所谈之舌形、舌色、舌苔各种病理变异情况,虽可说明舌诊之理论,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不是仅此几种单纯的认识就可以起到用舌诊病的作用。许氏认为,恰恰是中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舌面部分变化与内在脏腑某种特定病理有关联,他通过长期验证,总结出一整套规律,主要是以舌之色质和苔之有无来区分。

舌尖:属心,浮火上炎则舌尖红,每见于失眠、烦躁、口干、纳呆等病;心阴亏损则舌尖光净无苔。

舌前:属肺,在舌前端1/3部位光而无苔,乃肺虚气阴并亏之象,久咳无痰,或痰少,短气息促,二便欠爽等形证。

舌中:属脾胃,苔腻厚是脾胃湿积中阻,或痰浊内蕴;干厚黄褐灰黑,则又为积久化热之象;若中心光而无苔为脾胃阴津亏损,溃疡病多见之。

舌根:属肾,胖胀有红球隆起,多为扁桃体发炎,为肾阴不足之象;若有厚腻之白苔覆盖,则为肾气不足,久为湿浊蕴聚不去情况,俱属久病脾肺不复所衍成。

舌两侧:属肝胆,舌尖红与两侧相连,为肝胆之火上炎;两侧有瘀斑,则为肝气滞郁,全身有瘀血情况。

一般正常人的舌质,应是红润有神。若舌质淡红,多为虚象。舌质淡白,是元阳不足的虚寒症。舌质深红,是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症是热入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症则为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舌质光剥无苔,为肝肾阴液不足之征。

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用辛燥表散之药,只可给予淡味以轻宣肺气,待气机疏透,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后再进滋养扶本之剂以调理之。

舌淡苔白,多属虚寒,但亦有个别因痰热内闭,兼见胸闷烦躁等症,需用苦辛微寒之品以透达之。待伏邪外达,舌质转红,苔则或转为黄或即退尽,其时胸闷见畅,烦躁亦定。若辨证不明,误作虚寒而用温热之品,则变症蜂起。

舌中有一条光滑无苔,四边有薄苔,是胃阴受伤,津液不足之征。忌用辛燥耗液药品,并须时时照顾胃液。

舌质淡红有裂纹,多是胃器质病。有外感时须辅以滋养气液药,防内伤外感同病加剧。若舌燥起刺,舌质中间花剥而起横裂纹,是食积化火。

这两种裂纹舌质,有虚实之别:舌苔黄厚满铺,一般多是热症;亦有中虚气滞,证见胸满气逆,食后腹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黄腻满铺,胖而不燥,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虚寒症。

凡遇此等舌症,用药切忌苦寒消导,当以轻可去实法,予芳香宣气化滞之品,以拨醒脾胃,苔即渐化,然后再进甘温调养脾胃之品。

舌绛多为内热的现象:舌尖绛,是心火内炎;两边绛,系伏热;若上半白苔,下半纯绛,是心火燎原之征,急宜大剂以清营分之热,不必顾其白腻之苔。

舌现小红点,多为心情不愉快。若舌质淡红,上见小红点,则兼脾胃虚弱,肝胆气郁。

若舌质深红而上有小红点,则是阴虚血热而兼抑郁不舒之候。大凡红点越多,内心越烦。

舌边见青紫色,大多有宿伤积瘀或腹中有症瘕。若有新病,应注意宿瘀并发。舌绛无津,虽以阴虚血热症居多,但亦间有因痰闭气机不调,津液不能上升所致。此时须问明胸脘宽或闷,头脑清爽或晕胀,二便通调还是闭塞,方可确定诊断。

舌赤起亮光,形似镜照面者,为“镜面舌”,多属危急病症。

外感病见此,多属平素体质阴虚血热,邪热入于血分之象,须急进大剂清解凉血之药急救之。若系内伤噎膈、反胃,或肝硬化腹水等病,则是真气暴露,阴液涸竭的危险病症。

舌绛赤,上有白糜苔,俗称饭花苔,为气液并伤,胃气内败外露之象。若久痢噤口不食,并见呃逆,则是冲气上逆,肾气不能固守的暴脱危证。舌质淡红胖大而苔白滑者,多为气虚元阳不足之患,但也有属于痰湿者。

舌质嫩红,边起轮齿者,为脾弱血虚之征,多见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和消耗性潮热等。

黑苔有寒和热之别:苔灰黑而质淡红润泽不紫赤者,为虚寒之征;舌胖大的是脾寒,舌圆短的属肾虚;若苔焦黑起刺而质深红干燥缺乏津液者,为热症;如症见渴饮壮热,是阳明燥热;消渴厥冷,心中疼热的为厥阴病候。

此外,还有脾阳虚而湿泛之候,亦有见黑色苔者,但其质不干燥。

舌质黯色,多为瘀结之征。青黯为肝脏瘀结寒症。边呈紫黯,为瘀结热症。舌根边旁色青黯者,则为瘀结下焦之象,常见于癥瘕、疝气之类疾病。

高年舌质淡白而干燥裂纹,气喘急而无热者,为气液并伤的弱症,当急用温养气液之剂治之。脾胃气机失调者,常可出现染色苔,如食橄榄后苔色黑,吃枇杷后苔色黄,食醋后苔色灰,服药后出现各种色苔,须注意在临证时询问曾食过何物,以查明原因。

察舌之法,书面理解易,临证掌握难。因体质有强弱之异,疾病有外感内伤之别。舌苔千变万化,方药需加斟酌。兹举实例数则,以示端倪。

例1,陈某,女,五十一岁。

平素郁热内盛,近病胸痹,自认体虚,误服直参,遂致烦躁不宁,大便干燥,头眩耳鸣,脉象弦滑,舌质光绛似镜。予蒲公英、玄参、麦冬、鲜生地、白芍、麻仁、知母、天花粉等清润之剂。服十剂,舌转红润,脉转缓和;又服五剂,诸症消失。

一般认为,镜面舌多为久病阴液涸耗难治之候。其实有一部分患者系属郁火内盛所致,本例即属误服温补而形成,故以清润之品治疗,迅速获效。说明察舌辨证,应首先了解起病原因,素体强弱,以及平时和近日饮食等情况,相互参考,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例2,沈某,女,六十三岁。

暑月突然发热,无汗,微咳,脉象滑数,舌尖红绛干燥、苔黄糙。予黄连(胡黄连代)香薷、荷叶、益元散、生石膏、知母、苡仁、青蒿、银花、鲜芦根。一剂后,汗出热退,舌质转润。次日能起床劳动。

本例患者系中暑外感,内脏无损,为邪在气分欲入营分之际,故投予清透暑热、解表利尿法,以清灵之剂,驱逐外邪,而得汗出热退,舌亦随之转润,迅即恢复健康。

例3,孙某,女,二十四岁。

自述病寒热已历二年,每遇劳倦即作,胃纳呆钝,近因孩子断乳,左乳房胀硬不适,脉缓,察其舌边有青黯色瘀痕。予疏滞开郁法:瓜蒌、香附、蒲公英、青皮、柴胡、枳实、白芍、甘草、五剂后,寒热退尽,乳房肿块消散,舌质青黯瘀痕消失而转淡红。追踪观察寒热不再复作。

本例患者舌边有青黯瘀痕,是内有结瘀之象,以往二年寒热反复发作,治疗仅以见热治热,用清凉之品以退热,未从郁滞瘀结着手,故未能根治。今因乳疾,投以四逆散加味以疏滞开郁,气血得到通顺,舌质瘀痕消失,故不仅乳肿得消,寒热亦得根治。治新病而使旧病一并获愈。说明治病必求其因,才能获得疗效。

例4,姜某,女性,四十岁。

病胆囊炎胆石症,形瘦,面黄,发热,胸满,烦躁不宁,脉象弦滑,舌苔粉白满铺,诊为胆病内有伏湿。治以化湿为先,用达原饮加减:厚朴、槟榔、草果、黄芩、知母、甘草、郁金、乌贼骨、浙贝母。服一剂,便解五次,热退。再服一剂,未作泻,舌苔退净,胸宽,舒适。

本例肌病兼有伏湿,予化湿药而得泻,是为病邪外达之象,故二剂后,症状消失,粉白满铺之舌苔亦随之退净,随手而安。治疗疾病,首当注意其本症,但亦须兼顾其兼症和夹症,方能获得效果。否则不仅兼症不能解除,本症亦难有效。

观舌识病

舌象学概括起来包括舌体、舌质、舌苔的改变。李老在多年来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现,舌象能准确地反映出萎缩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险恶及恢复程度等。这不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还有临床各项检查为依据。从舌象学可以初步诊断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前期。这都经过胃内窥镜活检得到病理证实,符合率达到95%左右。

望舌体临床常见以下四种类型:

板状舌体:此种舌体平直宛若木板,伸缩自如舌尖椭圆,系脾胃虚弱之象。临床多见于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

香蕉舌体:舌体圆细而长,状若香蕉,尖细根粗,体窄而厚,舌体伸出向下微弯,形若香蕉。舌体表面不平,附着颗粒状物,如谷粒撒于舌面。此种舌体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乃脾气大伤胃阴耗损之象。

胖鱼舌体:此种舌体临床多见,舌体宽大肥厚,膨胀满口,其状愚笨。其病机为湿浊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而成。此种舌体多伴见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萎缩性胃炎进展期。

锯齿舌体:舌体偏薄偏长,边有齿痕,齿形清晰。此形舌体为气阴两虚,内有虚火所致。糜烂性胃炎、溃疡病、疣状胃炎、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常见此舌。

舌质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如下五点:

红绛亮带舌:舌质红绛兼紫,舌体两边颜色稍浅,表面有津液敷布,望之反光,形成周边约0.5cm的亮带圈,老师将此亮带圈命名为“舌周边瘀血带”。此亮带舌为重度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舌象,胃腑的其他疾患少有此舌。

猪腰舌:舌质色深紫,无苔,舌面有津液敷布,光滑如镜,状若猪肾切面。舌之根神俱无,常有舌痛或灼热感,此为瘀血明征。此种舌象常见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期,或不典型增生,或癌前病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裂纹舌:舌面中间有纵断裂,形成小沟,舌质颜色紫绛,或淡紫色,此为胃深部溃疡的征象。

粟粒红舌:此种舌体,舌尖成椎体状,红赤无苔,表面铺有细砂状粟粒,常为十二指肠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外候。

龟背舌:舌面纵横断裂,形成近方块样突起,状若龟背之纹,其色赤红,有的上敷薄白苔。此舌临床少见,其涵义有二: 一是中晚期肿瘤性疾病,病势深重之候;二是先天遗传,查无病证,是一种遗传性舌质。

舌苔常见:晚秋老云苔,苔厚色白而腻,状如晚秋老云,深层透以黄褐之色,层次不清,舌体偏瘦,舌尖紫红。此种舌苔乃脾胃气败,阳气欲竭,阴液将涸,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舌象。斑块剥脱苔:此种舌苔,苔白或微黄,成块剥脱,界限分明,若胃病日久见此舌苔,候病势较重或将欲癌变。

从众多的病例所见可知:舌质愈红愈无苔,病势发展愈快愈险恶,这在判断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指征。舌质失去苔的保护,证明胃气将绝;恰恰相反,当病势好转,舌质随之变淡,舌苔渐生,则呈现有神有根之象。

以脉测症

脉象学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李老反复强调,学好中医要在“脉诊”上狠下功夫,诊脉可以辨别病情进退,判断愈后。有些病症临床表现不甚明显者,然单从脉象便可断其“生死”。

萎缩性胃炎反映在脉象上,非常微妙,有时从脉辨病,有时舍脉从证。脉来沉细、沉弦多为脾胃病轻症或重症之缓解期,若脉来洪大有力,多为萎缩性胃炎加速进展期,或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之病理反映。通常按脉学理论言之,久病当虚,脉已应之,应当见诸沉伏缓弱,才谓脉证相符;今脉来反躁,此脉证殊异,不能理解为病人元气未伤,脉来有神,药到豁然而愈,乃是机体内存在异乎寻常的病态因子,此乃格阳脉象。其因基于阴不内守,孤阳外越,有如强弓之弩,这是李老临床经验的结晶。

临床见此脉象应引起医者的高度重视,做进一步详查,明确诊断。切脉经验证明,萎缩性胃炎凡脉来洪大或弦数,可见三种病象:1.萎缩性胃炎重度期并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改变。2.早期发现胃癌。3.体内隐藏着其他肿瘤。

病势左右于脉,而脉又反映于病。重度萎缩性胃炎进展期,所出现的脉来弦实有力而洪大,是强弓之弩的排斥反应,称为“李氏排斥脉象”。这种排斥脉象从妊娠反应即有所体现,如女子受孕,约在40天后,脉来呈滑象,滑脉如珠,往来流利,珠行而转富有生气,告知机体内有小生命存在,而同时出现的恶阻,又告知想要用自然吐法,将突如其来附寄体内的生命排斥掉,妊娠恶性呕吐,即是强烈的排斥反应,而这种排斥是生理一过性的,待适应后,这种排斥现象也就消逝了,而滑脉反应也不敏感了。

再如温热病解表后,均认为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愈),汗后身热脉躁(洪大)则不安(未愈)。所谓不安,一是汗后伤津,一是病变传里而误汗,这都说明正与邪争反映于脉的道理。萎缩性胃炎从脉象观察,病之好转可见脉转弱,病之告急则脉转强,所谓强则邪胜于正,所谓弱则正胜于邪。弱乃平脉,洪大弦实乃病脉。

在临床随侍阶段,洪大弦实之脉象屡见不鲜,经师翁“以脉测症”诊断的病例,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多符合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改变或为早期胃癌。亦有少数病例,在排除胃脘恶变之后,通过脉诊提示,经进一步详查,早期发现其他脏器的肿瘤。

临床还可见有些患者单手脉洪大弦实,而另一只手的脉象沉细、沉弦。弦实有力提示有恶变之征,沉细、沉弦为正气未虚之象,此种情形多意味着正可敌邪,预示体内疾患或肿瘤为良性,暂无生命危险。由此可见,脉诊对于疾病的提示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早期癌变在患者尚未引起重视之前,脉诊己提前预知;此时早期手术、早期治疗对于有效延长生命,提高预后及生存质量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