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总感觉没劲,真的正常吗?


癌症患者在经历治疗后,虽然生理指标逐渐回归正常范畴,但许多患者仍会感到身体疲惫不堪,仿佛被病魔的阴影笼罩。这种持续的、难以名状的疲劳感,往往让患者感到困惑和不安。实际上,这种疲劳感并非简单的体力透支,而是一种病理现象,被称为“癌性疲乏”。 癌性疲乏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它不同于普通的疲劳,因为即使经过充分的休息,患者仍然无法完全恢复体力。这种疲乏如影随形,时刻侵蚀着患者的身心,让他们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虚弱和痛苦之中。每一秒都仿佛度日如年,疲惫的感觉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患者的生活。 癌性疲乏的发生率极高,据统计,约有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会出现这一症状。尤其是在化疗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极大的损伤,癌性疲乏的症状往往更加明显。这种长期的疲劳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打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逐渐成为常态,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抗病能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癌性疲乏只有症状而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指标来衡量诊断,许多患者和医生往往忽视了其潜在的危险性。等到真正出现病理改变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癌性疲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疲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癌因性疲乏,这一医学术语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在中医体系中,癌因性疲乏可以归属到“虚劳”的范畴之中。虚劳,古称虚损,是一种因长期患病导致身体虚弱、脏腑功能减退的病症。对于癌症患者而言,长期的病痛折磨与治疗过程中的种种损耗,使得气血双虚成为最常见的病理表现。 气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受损,必将导致身体各脏腑功能的下降。其中,肝肾不足、脾肾两虚、心脾两虚等症状尤为突出。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腰膝酸软;脾肾两虚,则运化失常,食欲不振;心脾两虚,则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是阻碍了癌症治疗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时,中医强调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针对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补益方法。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宜采用益气养血之法,使气血充盈,脏腑得养;对于肝肾不足的患者,宜采用滋补肝肾之法,使筋骨强健,腰膝有力;对于脾肾两虚的患者,宜采用健脾补肾之法,使运化正常,食欲恢复;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宜采用养心健脾之法,使心神安宁,睡眠安稳。 在补益的过程中,中医还注重养阴降火,使血行归经。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虚劳之症得以缓解,直至最终消除。这样,癌因性疲乏这一难题,在中医的智慧之下,得以有效应对,为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增添了一抹希望的曙光。

下面,我将与大家详细分享一个我治疗过的乳腺癌病例。这位患者,在得知罹患乳腺癌后,第一时间选择了手术治疗。然而,手术虽成功,但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却极为虚弱。身形日渐消瘦,失眠多梦,乏力疲惫的症状如影随形。为了尽快恢复健康,患者尝试了大量的营养品与保健品,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嗝逆、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令患者倍感痛苦与焦虑。 在多次求医问药无果后,患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寻求了中医的治疗与帮助。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位患者时,她面色憔悴,神情疲惫,乏力疲倦、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十分明显。经过仔细的脉诊与询问,我判断患者为气阴两虚的虚劳之症。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我制定了以益气养阴、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法。 首先,我建议患者停止服用之前的保健品,以免加重病情。接着,我采用了补气、滋阴、化瘀、补虚四步走的治疗策略。在补气方面,我选用黄芪与人参,以培补元气之根本;在滋阴方面,知母、山药、玄参等药材被用来滋养真阴之源;在化瘀方面,三棱、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之药,以祛瘀血养新血;在补虚方面,龙骨、牡蛎等药材既能固元气,又能滋真阴,还能助化瘀。此外,山药还能治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龙骨、牡蛎则能改善失眠多梦的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身体逐渐恢复。她变得有劲儿了,精神也好了许多,面部微微泛起红润,食欲也明显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她的脉搏跳动变得平稳有力,虚劳的症状完全消失。 当然,这个方子在临床使用中需要辩证加减,因为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对于癌性疲劳患者这类虚极之人,久病必有瘀,久虚也会产生瘀滞。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补气养血,又要活血化瘀。同时,使用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时,需注意其用量,以免伤气。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与剂量调整,我们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