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乳痈
乳痈是乳房部位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发于妊娠期的名:内吹乳痈;发于 哺乳期的名:外吹乳痈。本病以初产妇为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多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因乳头皮肤破 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致使脉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而结 肿成痈。
〔辨证论治〕
乳痈以乳房红肿疼痛为主证。初起乳房结块,肿胀疼痛,排乳不畅,同时全 身不适,寒热往来。如果乳部肿胀加剧,焮红疼痛,常为化脓之征象。如硬 块中央渐软者则示脓已成熟,如果排脓通畅,一般溃后肿消痛减,则将渐 愈。
体针
(一)胃热症状纷繁复杂,常表现为口渴难耐,欲饮不止,仿佛身体内的火焰在燃烧,急需水分来平息。同时,恶心呕吐之感也时常袭来,令人倍感不适。口臭问题亦随之出现,仿佛口中藏有烈火,呼出的气息都带着炽热的味道。此外,便秘亦成为胃热的常见症状,肠道干涩,排便困难,令人苦不堪言。观察舌苔,可见其黄腻厚重,如同被热浪烘烤过的土地,失去了原有的生机。脉象则表现为弦数,犹如琴弦紧绷,跳动迅速,反映出体内的火热之状。
针对胃热症状的治疗,应以清热散结为原则,旨在平息胃火,恢复身体的平衡。在针灸治疗中,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作为治疗点。其中,膺窗穴可通阳明经气,有助于疏散胃中的火热;下巨虚穴则可泻胃火,缓解胃热症状;丰隆穴作为足阳明之络穴,能够降痰化浊,进一步清除体内的湿热;而温溜穴作为手阳明之郄穴,具有清邪热、理肠胃的功效,刺之可消肿散结,缓解胃热带来的不适。
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乳汁壅胀的症状,可加刺膻中、少泽二穴,以宽中通乳,缓解乳房胀痛;若伴有头痛发热,则可加刺合谷、风池二穴,以清热止痛,舒缓头部不适。在针刺时,应采用泻法,留针30~60分钟,期间可捻转提插,强刺激行针3~5分钟,以增强治疗效果。亦可先针后灸,每日1次,病情较重者可增至1日2次,以6~7日为一疗程,逐步平息胃火,恢复身体健康。
(二)气郁之症,常表现为胸闷胁痛,呕逆频频,纳呆不欲食,脉象弦紧,苔薄白而腻。这些症状皆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气郁,首当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在针灸治疗中,我们主要以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取期门、行间、内关、天池、肩井等穴位。期门作为肝之募穴,是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具有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之功效。行间与内关二穴,可辅助期门宣泄厥阴之壅滞,宽胸利气,使气机得以顺畅。天池穴位近乳房,能疏通厥阴之经气,消除患部气血之阻遏,对于缓解乳房胀痛等症状尤为有效。
肩井穴则是治疗乳痈的经验穴,它系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凡与其所交会之经脉,均循行于胸、乳部位,故针刺此穴可通调诸经之气,有清热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们还可选用乳根、天溪、梁丘、大陵、足临泣等穴位进行辅助治疗。
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毫针刺法,施以泻法,以疏散郁结之气,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缓解气郁症状的目的。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恰当的针法操作,我们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郁患者的症状,恢复其身心健康。
乳痈耳针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其取穴精准,操作细致,对于缓解乳痈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在取穴时,主要选取乳腺、屏间、下屏尖、胸等穴位。这些穴位均为乳房及相关区域的反射点,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乳痈的目的。
在刺法上,乳痈耳针疗法强调强刺激,以激发穴位内的气血运行。留针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使穴位持续受到刺激,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酸胀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会逐渐消失。
除了耳针疗法外,乳痈刺血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刺血法的操作部位主要位于患者背部,从第七颈椎以下至第12胸椎以上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医生需仔细寻找丘疹,这些丘疹直径约为0.5厘米,颜色鲜红,指压不退色,稀疏散在,数量不等。
找到丘疹后,医生会对红疹及其周围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针刺破红疹,以手挤压使之出血少许。这一过程中,医生需确保所有红疹均得到刺破出血,以确保治疗效果。整个过程仅进行一次,患者需保持放松,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乳痈刺血法通过刺激背部穴位,排出体内湿热之邪,调和气血,从而缓解乳痈症状。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特点,深受患者好评。
〔应用例案〕 一妇人,正值盛年,突患乳痈之疾,乳房之内脓已成形,却迟迟不溃,胀痛难耐,如烈火焚心。余作为医者,深知此疾之害,欲以针灸之法,将脓毒引出,以免其蔓延他处,危害全身。然彼妇人却心存疑虑,对针灸之法颇为抗拒,不愿尝试。
又数日过去,妇人乳痛愈发剧烈,难以忍受,方始同意针灸治疗。余当机立断,施针于患处,只见脓血如涌泉般流出,败脓足足涌出三四碗之多,妇人顿时面色苍白,气息奄奄。此乃脓毒尽出之兆,然妇人因此虚脱至极,症状频发,几近危殆之境。
余立即以大补之药,调其气血,扶其正气。两月有余,妇人方始恢复元气,乳疾亦随之痊愈。由此可见,乳痈之疾,实乃隐患重重,一旦发病,务必及时治疗,以免酿成大祸。
再观董氏女子,年方三十,正值青春盛年。自述因受精神刺激,渐觉右乳房肿痛,乳汁减少已三日有余。虽尝试中药外敷及内服土霉素,然病症依旧未得缓解。余查其脉象,浮而微数,舌苔薄黄,显是内有热邪。触其乳房,发现肿块两处,然并无波动之感。
余当即决定施以针灸之法,取肩井、膺窗、内关等穴,皆施于右侧,用捻转泻法,留针三十分钟。针灸之后,妇人顿觉乳房轻松许多,疼痛亦有所减轻。再观其乳汁,亦较前增多。如此针灸三次,妇人乳疾竟得痊愈,实乃针灸之神效也。
〔文献摘录〕乳痈,作为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在古代医籍中已有详尽的针灸治疗记载。根据《类经图翼》所述,治疗乳痈时,需选取肩髃、灵道两穴进行灸治,每穴灸七壮,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温溜穴,则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进行灸治,小儿灸七壮,成人则灸二七壮,以达到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效果。此外,足三里、条口、下巨虚三穴也需各灸二七壮,以调和脾胃,增强机体抵抗力。
而在《中国针灸学》中,则提到另一种针灸治疗方案,选取膺窗、乳根、肩井、曲泽、上巨虚、太冲等穴,进行强刺激。这种针灸方法能够快速直达病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乳痈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针刺肩井穴在治疗乳痈症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肩井穴位于肩部,是气血汇聚之处,针刺此穴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乳痈的目的。在针刺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选择刺激强度,体质强者用强刺激,体质弱者用弱刺激。留针时间一般为3~5分钟,如遇晕针或体质虚弱者,可加针足三里以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总之,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乳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选取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能够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效果,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疗效。
针刺治疗乳痈102例的详尽描述如下:在这102例乳痈患者中,我们发现有两位患者在妊娠末期不幸发病,而初产妇占据了较大比例,共计47例。此外,还有53例是经产妇。在发病部位方面,我们发现右侧乳房成为乳痈的“重灾区”,共有68例患者出现此症状。病程方面,有的患者仅经历短短48小时的痛苦,而最长的病程则长达6天,但大多数患者的病程都在2天以内。
全组病例中,患侧乳房普遍出现红肿增大、硬块及压痛等典型症状。同时,患者还普遍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口苦、食欲不振以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在体温方面,最高体温达到了惊人的40.2℃,而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则在38~39℃之间波动。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主要选取肩井、膻中、足三里作为主穴进行针刺。对于畏寒发热的患者,我们还特别加用了曲池穴。在针刺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肩井穴进行捻转提插手法,待患者感受到针感后,继续加强刺激,持续约3~5分钟。随后,再对膻中和足三里进行同样的针刺操作。整个针刺过程留针15~30分钟,期间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同时配合局部热敷及吸乳器排乳等辅助措施。对于已有化脓倾向的患者,我们还采用了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治疗方法。
经过精心治疗,最终痊愈的患者达到了97例,占总病例数的95.1%。其中有5例患者因病情较重而进行了切开排脓的治疗,其中4例成功痊愈,但遗憾的是,仍有1例患者遗留了乳瘘问题。在治疗次数方面,最少的患者仅接受了1次治疗,而最多的患者则接受了10次治疗,平均治疗次数为3次。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针刺治疗乳痈的显著疗效和广泛应用价值(《针灸医学验集》)。
乳癖,这一古老而又常见的妇女乳房疾病,其本质是一种慢性肿块,多侵袭中老年妇女的乳腺组织。此病症的根源,往往深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由长期的郁怒、忧思情绪,或是房事不节,导致肝肾受损而诱发。
在乳癖的患者中,我们常常观察到她们的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出现了多个大小各异的圆形结节。这些结节表面光滑,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感,且可以在乳房内轻松移动。然而,也有少数患者会感到轻微的胀痛感,这种不适感往往会在经期前加剧,经期过后则会有所缓解。更神奇的是,乳癖的症状还会随着患者情志的喜怒变化而消长,这无疑为这一病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治疗乳癖的过程中,中医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泛认可。治疗时,主要选取足阳明经上的穴位为主,包括屋翳、膻中、足三里、天宗、肩井、乳根等主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还可配以相应的配穴。例如,对于肝郁型患者,可加肝俞、太冲以疏肝解郁;对于血虚型患者,则可加血海、三阴交以健脾养血。这些穴位均取双侧,进针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还需运针2~3次,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在手法上,肝郁型患者宜用泻法以疏泄肝气,而血虚型患者则宜用补法以滋养气血。通常,以8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需停针2~3天,以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之后再继续第二个疗程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