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善疗头痛头风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记载一“头风神方”:土茯苓四两(忌铁),金银花三钱,蔓荆子一钱,玄参八分,防风一钱,明天麻一钱,辛夷花五分,川芎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灯心二十根,芽茶五钱,河水、井水各一盅半,煎一盅服。据说是“沈观颐中丞传自一道人,子仆妇患此,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无独有偶,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治一切头痛,方为:土茯苓一两、何首乌三钱,天麻、当归、防风各二钱。两方皆重用土茯苓。不仅如此,原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的顾筱岩先生还认为,梅毒入脑,亦多见头痛。他传其多年治疗梅毒头痛的效方,土茯苓、冬桑叶、薄荷、银花、菊花、连翘、石膏、石决明、炒山栀、鲜竹叶等药,方中也重用土茯苓。对于土茯苓治疗头风,明代顾松园在《医镜》中颇为推崇,他说:“此头风方中用之有神效”。
查历代中医文献,用土茯苓治疗头风头痛的方剂较为少见,因而近代医家也很少有人知道土茯苓有治头风的疗效了。成都余律笙、程天灵两位中医所编写的一本医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读来颇有参考价值。内记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患后脑剧痛,于1946年12月住成都xx医院,经多次X光检查,确诊为恶性脑瘤,医院提出手术切除,但成功希望较小。病人不愿手术,住院两月后出院,当余、程两医师会诊时,病人已神志不清,卧床不能动,每隔三五分钟必惊呼后脑疼痛,惨不忍闻,口略能张,每日仅用小匙滴入牛奶杯许。手足拘挛不可屈伸,稍一牵引,即战栗呼痛。脉搏三五不调,大小便失禁,两目时流泪,舌苔薄白。已于前几日昏厥数次。余、程诊断为“脑风”,经过80诊,服药80剂而竟获痊愈。
余、程在后记中说:“总结本病之处方,药物用之百种之多,临床加减,以温养、清养、补养为主而出入者,如参、苓、术、草、菊、斛、橘、半夏、故纸、黑附、豆蔻、虫草等六十余种,以驱风、熄风、镇风为主出入者,如决明、琥珀、牡蛎、钩藤、桑枝、天麻、土茯苓、生地、枸杞、旱莲草等三十余种。诸方中以土茯苓用至三十余次,计达六十余两之多。前四十余日,虽用驱风、息风、镇风及温养、清养、补养为治,病人饮食渐增,头痛减缓,然每隔四五日必剧痛一次,痛苦呻吟,仍不能受,非注射吗啡不可。及重用土茯苓而病者头痛失矣。”土茯苓味极平淡,治脑剧痛竟获奇效,是值得研究的。
顽固性头痛用土茯苓
湖南读者田女士咨询:我常年头痛,弄得整个人精神不好,有时候还容易发火。朋友看到我的苦恼,为我推荐了一个方子,土茯苓60克,蔓荆子、川芎、菊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我服用了一个星期感觉有点效果,请问专家此方道理何在?
中医认为头痛与风邪、火热有关,因此土茯苓、蔓荆子、川芎、菊花、甘草一起煎服对缓解头痛有一定作用。其中的甘草能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药性。单用土茯苓120克煎服,治疗顽固性头痛效果较佳。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主要作用为清热利湿,多用于皮肤瘙痒出皮疹、女性白带多等,对关节疼痛也有缓解功效。它并非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药材,不过,头痛多为神经血管性头痛,与气血不通有关,土茯苓能疏通气血,对头痛可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蔓荆子,性微寒,味辛、苦,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利关节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川芎,性温,味辛,能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
菊花,性微寒,味苦,归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已成为家庭中的常见药材,也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药材。
中医的治疗效果毕竟温和,头痛严重的患者建议到医院诊断治疗。此外,此方中多味药物性味偏凉,平时脾胃虚寒的人(如胃怕冷,特别是胃部受凉容易腹痛、大便稀薄者)不宜多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