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个技巧,速通中药配伍

中药的配伍合用是从单味药发展而来的,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配伍得当可以加强作用,提高疗效,适应复杂的病情。异类相使主要是指将两味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合用以促进疗效或者增效减毒。临床上应当根据治疗的需要,把握药物的配伍关系。那么,哪些药物相配会使疗效更佳呢?

中药配伍不仅是单纯有效量的积累,同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改变其影响及作用,促进疗效,更好地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减少其副作用与毒性,或牵制其偏盛,此即古人所谓“使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的意思。

一、补阴与补阳

熟地黄、附子:熟地黄补肾阴,附子补肾阳。二者合用可水中补火,以治肾虚。

龟甲、鹿角胶:龟甲补任脉之阴,鹿角胶补督脉之阳。二者合用阴阳并补,填补精血(如龟鹿二仙胶)。

二、补气与补血

黄芪、当归:黄芪益气生血,当归入血(为引)补血。二者合用可益气生血,治血虚形痿。

当归、人参:当归补血,人参益气。二者合用补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治气虚(补血益气)。

三、补与消

白术、枳壳:白术补脾健脾,枳壳破气开痞。二者合用消补兼施(补破兼施),治脾虚气滞,食积成痞。

熟地黄、砂仁:熟地黄补肾阴,砂仁健脾胃。二者蒸后合用,治肾虚脾弱,能减少地黄滋腻碍胃之弊。

四、补与散

黄芪、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二者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冒。防风升散阳气,引黄芪达表。

枸杞子、菊花:枸杞子补肝肾阴,菊花清散风热。二者合用治肝虚、目疾、眩晕。

五、补与泻

熟地黄、泽泻:熟地黄滋肾阴,泽泻泄肾经湿热。二者合用治肾阴虚而有湿热。

黄芪、防己:黄芪益气,防己利水湿。治风水浮肿,表虚身重,汗出恶风。对狼疮性肾炎、心源性水肿有效。

六、补与攻

芫花、大枣:芫花逐水,大枣护胃气、解毒。二者合用治悬饮、胸水。

大黄、当归:大黄泻下通腑,当归润燥补血。二者合用润下通腑,治阴血亏耗,燥热内结。

七、行气与活血

川楝子、延胡素:川楝子理气,延胡素活血。二者合用治气结血瘀、血气刺痛。

香附、当归:香附理气解郁,当归和营活血。二者合用治气血郁结之痛。

八、升与降

桔梗、枳壳:桔梗化痰宣肺,枳壳下气利膈。二者合用治痰气郁结、胸膈痹闷、脘部痞满。

川芎、大黄:川芎引药上行,大黄清热泻火。二者合用清上部湿热火毒,治疮疡、目赤、头眩、头痛。

九、散与敛

细辛、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者合用治寒饮蕴肺、肺虚上气咳逆。

桂枝、白芍:桂枝发汗解肌,白芍敛阴和营。二者合用调和营卫,治表虚感受风邪,恶风自汗,脉缓。

十、表与里

麻黄、石膏:麻黄宣肺散寒,石膏清肺泄热。二者合用治表寒里热、邪热郁肺之喘咳等。

柴胡、黄芩: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合用,入少阳肝胆,和解枢机,疏散郁热,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

桂枝、石膏:桂枝祛卫表之寒,石膏清内伏郁热。二者合用治外寒束表、内热烦躁、热痹、关节痛、身痛。

麻黄、附子: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里。二者合用温经散寒,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十一、寒与热(温与清)

细辛、黄连:细辛升散郁火,黄连清心泻火(如属肾火改黄柏)。二者合用治心肾火炎,口舌生疮。

苍术、黄柏:苍术燥湿,黄柏清热。二者合用治湿热在下焦,腿膝肿痛,小便赤涩、短少疼痛。

十二、开与泄

黄连、干姜: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开中焦胃家之痞,令热从中散,治寒热互结,脘部痞胀或痛,呕恶。

黄连、吴茱萸:黄连苦泄清中,吴茱萸辛通理气。二者合用泻肝经之痞结,令热从下达,解肝郁,治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脘痞痛,胁痛,恶心吐酸嘈杂。

结语

药的功效不止一个方面,不同的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特长,并避免其偏弊,有时甚至药量的比例不同,在作用上也都可发生变化。为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把握矛盾的本质和主次关系,决定药物的配伍,正确掌握和利用药与药之间的不同特性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把中药配伍列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总结药物的配伍规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