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瘰疬

瘰疬,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特别青睐于颈项及耳之前后这片区域,其病势亦能悄然蔓延至颌下、缺盆、胸腋等人体重要部位。它的特征鲜明,结核如珠,累累成串,故得名“瘰疬”,民间俗称“瘰子颈”或“老鼠疮”,均指其慢性病程与独特形态。颈部淋巴结结核,作为其常见表现之一,亦可参照本节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治疗。

深入探究瘰疬的病因病机,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病症多与情志不畅息息相关。当人的情绪受到压抑,肝气郁结,郁久则化为火热,火热炼液为痰,痰液凝阻于经络之中,久而久之,肾水亏耗,肝火愈发旺盛,痰火互结,便形成了坚硬的结核。这些结核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导致血瘀肉腐,终至溃烂不收。

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看,瘰疬初期,结核或一粒或数粒,大小不一,小的如枣核般微小,大的则如梅李般明显。这些结核皮色如常,触之坚硬,推之能动,且无明显热痛之感。然而,随着病程的延长,结核逐渐增大,与表皮紧密相连,甚至数个结核相互成串,推之不动,此时患者会微觉疼痛。在即将溃破之际,皮肤色泽渐转暗红,疼痛也愈发剧烈。一旦溃破,流出的脓水清稀,且夹带着败絮样物质,令人触目惊心。

体针

(一)瘰疬之病,其症状繁多,而肝气郁滞尤为显著。患者不仅表现出精神抑郁,如乌云笼罩心头,难以驱散;更有胸胁胀痛,仿佛有重物压迫,令人难以喘息。脘部痞满,食物难以下咽,食欲减退,导致体虚无力。观察其舌苔,则可见其苔薄白而少;诊其脉象,则弦而有力,皆为肝气郁滞之象。

治疗此病,需疏肝解郁,以调和气机,恢复脏腑功能。在针灸治疗中,我们主要选取厥阴、少阳经穴,以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其中,章门为脾之募穴,汇聚了足厥阴、少阳之气,具有疏泄肝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的功效。天井作为手少阳的合土穴,是治疗瘰疬的特效穴位,能够清泻三焦之火,与足临泣相配,可消散颈部之瘰疬。

若患者胸胁胀痛严重,可加刺阳陵泉、内关,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若脘部痞满、纳食减少,则加刺中脘、足三里,以健脾和胃,消除痞满。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使用毫针刺入穴位,施以泻法,让气血流通,邪气外出。每次留针时间为10~25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7天,以观察疗效并调整治疗方案。

(二)瘰疬之症,当其肾阴亏虚之际,症状更显严重。患者病灶处久溃不愈,皮肤下隐隐透出骨蒸般的潮热,宛如炉火暗燃。夜晚,盗汗如同细雨般悄然渗透衣衫,令人倍感不适。咳嗽之声时断时续,仿佛肺叶间有一股难以名状的燥气在作祟。心神不宁,虚烦难以入眠,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仿佛身体被无尽的疲惫所裹挟。舌色鲜红,却显得干燥无苔,脉象细数,如同秋天的落叶,稀疏而无力。

治疗此症,首要原则便是滋阴降火,调和体内阴阳。我们取手少阴、足少阴经穴为主,如天井穴,乃是手少阴之合穴,犹如清泉之水,可降心火,化去痰浊之患。再配天井穴,这是治疗瘰疬的经典组合,《胜玉歌》有云:“瘰疬少海天井边”,足见其疗效之卓越。百劳穴作为经外奇穴,对瘰疬的治疗有着独到的功效。肾俞穴可滋阴降火,脾俞穴则能健运中州,两者合用,扶正固本,使体内阴阳得以平衡。

若患者盗汗严重,我们可加阴郄、膏肓二穴,以收敛阴液,止汗固本。若咳嗽频繁,则可加列缺、肺俞二穴,以补肺止咳,缓解患者之苦。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毫针刺法,以补法为主,旨在补益肾阴,调和体内阴阳,使瘰疬之症得以根治。

(三)瘰疬之疾,一旦兼感风热之邪,症状便显得尤为复杂。患者不仅会出现瘰疬特有的肿块,更会伴随发热头痛,仿佛烈火在体内燃烧,令人痛苦不堪。骨节之间,酸痛如楚,仿佛被无形的锁链束缚,行动不便。再看舌象,苔薄而黄,犹如金秋落叶,象征着风热邪气已入体内。脉象浮数,如波涛汹涌,反映出体内正邪交争的激烈。

在治疗上,需以疏风清热为治则,犹如秋风扫落叶,将体内的风热邪气一扫而空。在选穴上,我们主要选取阳明、少阳经穴,这两大经络如同身体的护城河,能够有效抵御外邪的入侵。

具体处方中,曲池穴作为手阳明的合穴,犹如洪水中的大坝,能发汗清热,将体内的热量排出;支沟穴,作为手少阳的经穴,如同清风徐来,可疏风解表,将风热邪气驱散;章门穴,主治马刀肿瘘,如同利剑出鞘,直指病灶;而肘尖穴,作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更是如神来之笔,为治疗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毫针刺用泻法,犹如江河之水倾泻而下,将体内的邪气一举排出,让患者重新找回健康与宁静。
瘰疬火针治疗,一种古老而高效的中医外治法,对于尚未破溃的瘰疬尤为适用。医者需凝神静气,手持火针,精准地从瘰疬核心正中刺入,仿佛一把烈火直透病灶,每核一针,直击要害。此疗法每隔两到三日施行一次,如同给瘰疬施以“炙热之刑”,逐步瓦解其顽固之态。

而瘰疬挑割疔法则更为精细,需患者取正坐或俯卧之姿,医者从第6至第9胸椎旁开1.5寸之处,沿着经络循行的轨迹,探寻那如星辰般闪烁的阳性点——那些压痛点及针头样之小红点,它们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

操作时,医者必先进行严格的消毒与局麻处理,随后用手术刀片轻轻划破表皮,长约两厘米,如同在丝绸上划过一道优雅的弧线。接下来,医者需要逐一挑断白色纤维,那如同剥丝抽茧般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谨慎,直到触及脂肪之处才算是挑割完成。术毕,用细针轻轻缝合伤口,敷上消毒纱布,整个过程如诗如画,充满了医者的匠心与专注。

此法间隔一日施行一次,针对瘰疬的不同程度,轻者一次,中者一至三次,重者则需两到三次。如此精准而细致的治疗,让瘰疬无处遁形,逐步消散在医者的巧手之下。

〔应用例案〕

缪仲淳治朱文学镳患瘰疬,为灸肩井、肘尖两穴各数壮而愈。

张XX,女,25岁。自诉:二侧颈部淋巴结肿胀,左侧已3年余;右侧4月余。颈部淋巴结以左侧为甚,始为黄豆大小,逐渐增大增多,时有低烧,并伴有神疲盗汗,曾先后用中西药治疗3月未效。查:慢性病容,形瘦,二侧颈部可触及小如黄豆,大如栗状之结核,以左颈为多,并高出皮肤。脉弦滑,舌质淡、尖赤、苔薄白根腻。治取火针治之。令患者侧卧,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持特制的圆利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拭去烟煤,一手固定淋巴结,一手施以轻捷手法,迅速将针刺入淋巴结之基底部,呈“梅花”状刺3~5下,每隔7~10天治疗1次,本例共治疗5次,盗汗、神疲等症均消失。除有散在如绿豆大的淋巴结数个外,其余之肿大的淋巴结亦皆消失。并追踪观察三年余,未见增大和新的发现。

〔文献摘录〕 盘蛇疬,那如蛇般蜿蜒的病症,当其蔓延至颈部时,其治疗方法如同捕捉狡猾的蛇类一般精细而巧妙。依据古籍《类经图翼》所述,我们需精确定位肩尖(即肩髃)、肘尖(即曲池)、人迎等穴位,进行七壮之灸。同时,肩外俞、天井两处穴位也需二七壮的灸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针对瘰疬结核这一顽疾,我们更应遵循《针灸大成》的指引,选取肩非、曲池、天井、三阳络、阳陵泉等穴位,逐一施治,犹如猎人布局,步步为营。

至于挑八髎与髎间穴的治疗,则更显精湛。这十二穴被巧妙地分为四组,每组穴位都如同战略要点,需精心挑选与施治。对于病情较轻者,我们可从中、次髎组开始,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向上挑刺;而对于病情严重者,则需从下髎组开始,由下向上,如同攀登高峰,步步为营。据《针挑疗法》记载,此法治疗了245例病患,治愈率高达80%,有效率亦达20%。挑法均用挑筋法,精确而细致,挑出白、黄纤维组织,逐条挑断,再进行无菌包扎,每一步都如同艺术品的雕琢,既需技术精湛,又需心思细腻。
在医疗实践中,针对肿大的淋巴结这一常见病症,有医生巧妙地运用了中医的“周围刺法”进行治疗。他们精心选取了15位患者,围绕其肿大的淋巴结区域,实施了这一特色疗法。在施针的过程中,医生们不仅运用了周围刺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曲池沿皮透刺臂臑”的技巧,旨在通过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每次治疗,针都稳稳地留在穴位上,时间为10至20分钟,确保疗效最大化。

这种治疗是每日一次的,持之以恒,如同晨起的阳光,慢慢驱散阴霾。经过一个疗程,即十次治疗之后,这15位患者的病情均有了显著的改善。其中,有4位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完全消失,疗效堪称神奇;另有9位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他们对治疗的效果感到满意;而剩余的2位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疗效并不十分显著,但整体来说,这一治疗方法的成效是显著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早期颈淋巴结核的患者,只要淋巴结能活动,治疗效果往往更佳。这是因为此时病情尚未深入,治疗起来更为容易。然而,对于晚期淋巴结核,当结核融合成块,推之不移,甚至已出现溃烂时,治疗难度便会大大增加,疗效也会相对较差。这再次证明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