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这个攻逐水饮的“利器”?

十枣汤方证,是热邪不著的水饮郁结于胸胁。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是一个攻逐水饮的峻剂,病位在里的实证,水饮内结但无热的状态,正气不虚,治法是攻下,因此归为阳明病。十枣汤证无明显内热,如果有内热,大黄、芒硝也是可以加入的,就像大陷胸汤一样。

太阳中风,存在表证,下利呕逆,属于水饮,辨证为外邪里饮。所以仲景强调表解者,乃可攻之,意思是表不解,则表里双解,不能单纯治里饮。

“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说明表解,表解者乃可攻之。临床上需要注意,水饮证因为郁阻气机,往往容易导致表证不易解除,因此对于水饮证,要注意是否合并有表证,有表则表里双解。

把本条看作仲景的医案,症状就是:下利呕逆,漐漐汗出,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水饮郁阻气机,导致症状比较多,如小青龙汤的诸多或然证。其中下利、呕逆、心下痞鞕满、引邪下痛、干呕、短气,都是水饮郁结的表现。

水饮下迫于肠则下利、逆于胃则呕逆。水饮上冲可以出现头痛、眩晕,水饮郁阻心下则心下痞鞕满,郁阻胸胁则引胁下痛,逆于胃则呕,影响胸中气机则短气。因为属于阳明病的里实证,正气不虚,所以汗出不恶寒。

水饮郁阻气机,攻冲于头部则头痛,逆于心下则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犯于胃则干呕、逆于肺则短气,水饮不在胃,所以只是干呕。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表证已解,水饮不除,才可用十枣汤治疗。

水饮停于心下则心下痞鞕满,为何不用苓桂术甘汤呢?十枣汤的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程度要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心下满微痛”、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更重,且有引胁下痛,说明邪实、水饮重,非淡渗之品所能胜,不是平和的苓桂术甘汤能够解决的,需要十枣汤攻逐水饮

《金匮要略》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悬饮的定义是: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水饮重证,郁阻气机,导致疼痛,类似当下的胸腔积液,辨证为水饮内停。

邪实的时候,可以用十枣汤攻下。虽然条文说病悬饮,十枣汤主之。需要注意,临床上不是辨病论治,而是辨证论治。不是说悬饮都能用十枣汤,只能说悬饮的时候,有十枣汤方证,才能用十枣汤。

《金匮要略》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咳家,也就是反复咳嗽。水饮凌心则悸、射肺则咳,所以痰饮水湿证也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咳痰喘,讲小青龙汤方证的时候也强调过小青龙汤证是外邪里饮,其主症也是呼吸系统的咳、痰、喘。

水饮郁阻气机,脉多弦,所以有弦脉主水的说法。十枣汤是里实证的水饮内停、郁阻于胸胁,所以呼吸系统的咳、痰、喘也是常见症状,本条也体现了咳痰喘和水饮的相关性。不是说水饮的咳嗽、脉弦,都能用十枣汤,还是要进一步辨别是否存在十枣汤方证。

《金匮要略》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支饮,水饮射肺则咳,气机不利或水饮化热则心烦,郁阻气机,不通则痛,故胸中痛。邪气实,可考虑十枣汤攻逐水饮。

扶正祛邪是治则,贯穿于治疗始终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攻逐水饮,祛邪的同时也容易损伤人体正气,因此用十枚肥大枣煎汤送服,顾护正气,所以任应秋老先生认为十枣汤君药为十枚大枣。

具体药量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调整,以知为度,如方后注强调的“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服药从小剂量加起。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以知为度。服药得快下利后,停药,糜粥自养。

十枣汤是逐邪的,虽然有十枚大枣,也容易伤正气,所以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张石顽谓“但服此方数服,其病如失,后以六君子调补”。后世医家在痰饮消除后多予六君子汤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或用理气健脾以善其后,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要明白十枣汤证如何善后、避免复发。

十枣汤是祛饮攻邪的,侧重于治标,不宜久用、多用。服十枣汤后虽然水饮一时得以祛除,但脾为生痰(痰饮水湿)之源,仍需要善后,仍然考虑用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等善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