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瘿气
瘿气,这一古老的医学术语,主要用以描述颈部肿大之病症,民间俗称其为“大脖子”。在浩瀚的古医书中,瘿气被细致地区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筋瘿和石瘿五大门类,各具特色,各具成因。然而,在此,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气瘿这一细分领域,深入探究其病理机制与治疗方法。 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炎等现代医学所指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气瘿颇为相似,故可借鉴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那么,为何会出现瘿气这一病症呢? 其病因病机,可谓错综复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瘿气的形成多与情志抑郁有关。当人的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气机便会郁结不畅,进而导致气结不化、津液凝聚成痰。痰浊与气滞相互交结,再加上血瘀,三者共同作用于颈部,便形成了我们所见的瘿气。 此外,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以及山岚沙水等环境中的病气,同样可能侵犯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从而引发瘿气。而水土不服,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人体,形成了瘿气这一独特的病症。
〔辨证论治〕
瘿气之疾,于颈部展现其独特的特征,犹如山峦突兀,肿大异常,仿佛大地隆起之丘壑,其形态或为弥漫性肿胀,或为结节性肿块。皮肤虽紧密却缺乏应有的弹性,宛如老树之皮,坚韧而缺乏活力,而其色泽却未有丝毫改变,依旧保持着健康的色泽。此病之特点,便是其缠绵难愈,犹如顽固之敌,久攻不下,且绝不轻易溃破,仿佛坚守阵地的勇士。 在疾病的初期,瘿气往往并不引起全身性的显著症状,如同潜藏之敌,悄无声息。然而,随着病情的深入,部分病人开始显现出咽干口燥,仿佛咽喉被火灼烧,口中干燥无津。同时,病人的性情也变得燥躁易怒,仿佛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无法平息。心悸多汗,心跳如擂鼓,汗水如雨下,皆因心中之火太过旺盛。眼球突出,犹如金鱼之眼,炯炯有神,但实则是疾病之征。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窝皆感灼热,仿佛置身火炉之中,此乃瘿气病入五脏,热邪内生之表现。瘿气之疾,症状繁多,需医者细心观察,审慎治疗。
体针
(一)瘿气阴虚火旺之症,宛如秋夜之烛火,虽明亮却摇曳不定。患者形体日渐消瘦,仿佛枯木逢秋,生机渐失;食欲却异常旺盛,如饿狼扑食,难以自抑。夜深人静时,失眠之困如重石压身,难以入眠;而潮热盗汗,则如夏日骤雨,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观其舌,色红而苔少,仿佛红叶飘零,孤苦无依;脉则细数如丝,细弱无力。 治疗此症,须以滋阴降火为纲。取手少阳、足少阴、厥阴经穴为主,如同点亮明灯,照亮治疗之路。处方之中,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等穴,各有其妙用。臑会,乃手少阳、阳维之会,能疏导三焦经气,破壅滞之局;气舍,足阳明之要穴,与臑会相配,共治瘿气瘤肿。间使,手厥阴之穴,擅长平息心悸,消解烦热;太冲则降肝火,太溪滋肾阴,两者相得益彰,滋阴降火之力倍增。 如遇突眼之症,加天柱、风池以调和眼目;失眠则取胆俞、心俞以安神定志;潮热则取大椎、劳宫以清热降火;盗汗则加阴郄、后溪以补阴止汗;易饥消瘦,则取三阴交、足三里以调和脾胃。治疗之法,毫针刺入,补泻兼施,如同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臑会、气舍、间使、太冲用泻法,太溪用补法,留针十五至三十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七日,循序渐进,直至病症消解。
(二)
瘿气之病,其气阴两虚之症状尤为显著。患者不仅气短乏力,仿佛每呼吸一口都需竭尽全力,且常感胃肠不适,便溏纳少,食欲锐减。面色萎黄,似秋日枯叶,毫无生机。自汗频频,稍动则汗出如雨,身体虚弱可见一斑。舌色淡而少津,脉象细弱无力,均显示出患者气阴两虚的严重状态。
在治疗上,需采取益气养阴的原则,以调和体内气血阴阳。取任脉、阳明经穴为主,通过针灸之术,激发经络之活力。合谷、天鼎、天突三穴,犹如三把利剑,直刺病根。天突、天鼎二穴位于颈旁,近取以通气血,远取合谷则能疏阳明经气,三穴合力,经络得以疏通,结节得以消散,瘿气得以缓解。关元穴如源泉之水,滋养全身,补益元气;照海穴则如深潭之水,滋养肾阴,两者结合,补养兼备,对于气瘿久病者尤为适用。
如遇心悸之症,则加内关、神门二穴,以强心安神,缓解心悸之苦。若便溏不止,则加天枢、公孙、脾俞三穴,健脾止泻,调和肠胃。治法上,以毫针刺之,消补兼施,但以补为主,使气血得以调和,阴阳得以平衡。
此外,对于瘿气之病,耳针疗法亦有其独到之处。取神门、脑、屏间、相应部位等穴,甲亢者则酌加心、脾、缘中等穴,每次取2~3穴,每日1次,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和全身气血,辅助治疗瘿气之病。
〔应用例案〕
丁××,这位45岁的女性,命运似乎对她格外严苛。两年前,她深爱的丈夫因病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每日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心绪不宁,愁云满面,长时间的情志不畅导致了身体上的病变——她的右侧颈部竟然长出了一个肿块,大小约3×3厘米,质地中等。 岁月流转,这一肿块始终如影随形,伴随着她度过了无数个难眠的夜晚。她曾前往某医院寻求治疗,那里的医生诊断她患有甲状腺瘤,并建议她通过手术来摘除这一顽疾。然而,面对即将来临的手术刀,她心生恐惧,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更为保守的针灸治疗。 经过仔细的诊断,医生为她选定了水突、天鼎、天突等穴位。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仅在肿块所在的患侧进行针灸,每当银针轻轻刺入穴位,她都能感受到一股微妙的能量在体内流动。医生运用了平补平泻的手法,每穴施针1~2分钟后便缓缓出针。 经过十次的针灸治疗,丁××惊喜地发现,那曾经让她忧心忡忡的肿块竟然缩小了三分之二。随着治疗的深入,她的心情也逐渐好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最终,经过二十次的针灸治疗,肿块已完全消除,丁××的脸上再次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文献摘录〕
在古代医学经典《千金要方》中,我们得知治疗诸瘿之法,需灸于肩髃两侧相对凹陷处。男性左侧灸十八壮,右侧十七壮;女性则反之,右侧十八壮,左侧十七壮。此法如细雨润土,虽慢却稳,直至症状缓解为止。而在《针灸资生经》中,对于瘤瘿气咽肿的治疗,则强调天府、臑会、气舍三穴的重要性,犹如明灯照亮治疗之路。
现代医学实践中,针灸治疗甲状腺肿的方法更是细致入微。以90例甲状腺肿患者为例,无论其类型如何,均采用天突、天柱、合谷、翳风四穴作为治疗核心。治疗时,选用长、短两种不锈钢针,长针如利剑般深入,5至7寸,用于甲状腺的四周,而短针则如绣花针般细腻,1.6寸,精准地刺入上述四穴。
在甲状腺四周的施术中,医者需根据肿物的大小,选取合适的针身长度,从健康的组织处斜向肿物中心刺入,四周的针尖犹如编织的网线,相互交叉而过,却绝不从肿物正顶直接刺入,以避免对肿物的直接刺激。而在天突等四穴中,当针感出现时,医者会如同守护神一般,让针在穴位中停留30至40分钟,随后以轻柔的手法将针缓缓退出。
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医者会每日行针一次,如同持之以恒的农夫,耕耘不止,直至病症痊愈。而病程较短者,则隔日行针一次,治愈的速度也如同春风化雨,多在五次左右即可见效。这一治疗方法,如同针灸的艺术,既体现了医学的严谨,也展现了医者的匠心。
在深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对51例甲亢患者实施了针刺洽疗,并进行了详尽的疗效观察。我们的主要观测指标包括血清总T3、T4含量,基础代谢率,血浆环一磷酸腺苷含量,24小时尿17一羟类固醇排量,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这些指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病情图景。 经过精心施治,我们发现,针刺治疗不仅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有效改善了他们的临床症候体征,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血清总T3、T4含量产生了显著的降低作用。更为神奇的是,对于那些血浆环一磷酸腺苷含量异常,尿17一羟类固醇排量异常,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针刺疗法都能起到良好的纠正作用。 在取穴上,我们精选了间使、神门、三阴交、太冲、太溪、复溜等穴位,以求精准而深入地调理患者的身体。经过一个疗程(三个月)的治疗后,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例患者的血清T3、T4含量恢复正常,甲亢症状完全消失;17例患者的血清T3、T4含量较治疗前降低,甲亢症状明显改善;而无效者仅为12例。这样的疗效,使得我们的总有效率高达76.5%。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针刺洽疗甲亢的有效性,也为我们中医针灸的宝贵遗产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