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与皮肤疾病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条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之里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临床见此特征者,即可判定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太阴病的实质是里阴证,太阴病病机要点:第一,精神状态,精神是亢奋的?还是萎靡不振的?比如在少阴病的时候,“但欲寐”就是一种精神不振的表现。太阴病里虚寒的时候,也可以但欲寐,也可能是乏力、没精神等。后世关于脾胃虚弱的描述,比如面色萎黄,面色淡白晄白等,都是太阴病的指征。在饮食上表现为食欲不振,运化不利,胃脘不适,比如有胃胀胃痛、腹胀腹痛等表现。胸腹部感觉发凉,不能吃凉的,喜欢喝热水,喜欢温暖的环境,手脚发凉,痛经宫寒等。第二,大小便的情况,辨太阴病的时候,273、277条已经告诉我们下利是关键症状。《伤寒论》在论述水饮的时候多次谈到小便的异常,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有的患者虽然辨为太阴病,但大便却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小便有无异常,比如晚上小便是否频繁,以经方的角度来看,都是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所导致的二便异常。第三,对于年轻女性,还要关注月经的问题,体内虚寒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气血的不足,出现月经异常的情况,多表现为月经量少、痛经、少腹凉等。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从提纲条文来看,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腹满、呕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女性可见痛经、月经量的异常等。临床需要关注二便的异常、渴与不渴、女性月经、脉沉弱无力、舌淡齿痕。如果见到了上面的几个典型症状,那么很大的可能就是属于太阴病了。
太阴病与皮肤疾病
水饮泛溢:太阴病属里阴证,即里虚寒,里虚寒不能制化水饮,导致痰饮内生,泛溢周身,可以出现各种皮肤问题,如面浮身肿、瘾疹、痤疮等。刘渡舟教授认为“水为阴邪……其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唇围,下颇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
血虚失养:太阴所主功能与脾胃运化密切相关,若中焦脾胃不足,不能化生津血,津血亏虚不能滋养皮肤,出现面色萎黄、面色淡白、皮肤干燥、瘙痒起皮等症。
血虚水盛:血虚指的是津血不足,水盛指的是痰饮内盛。理论上讲,津血与水饮均属阴,似乎津血不足与痰饮内盛不应同时出现,可临床上常有阴血不足而痰饮内盛并见的现象。正常生理上血与水成比例,二者是矛盾的双方,血虚则水盛。究其原因,概由于太阴虚寒所致。水谷进入人体,本该化为气血津液,荣养周身。若太阴虚寒,则水谷不归正化,反聚痰成饮,致水饮内生。因此形成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而见阴亏血少,另一方面水湿停聚而痰饮内盛。若是血虚水盛,则兼见水饮泛溢和血虚失养导致的皮肤疾患。
仲景对太阴病的治则论述很简明,即“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宜用温中祛寒的方法,并指出,忌用下法。临床很多皮肤疾病的治疗同样可基于此原则,如以虚寒水饮病机为主时,治以温化水饮,如四逆辈、苓桂剂等;以津血亏虚为主时,则治以甘温滋补,如建中汤类方;而水血同病时,又当水血同治,如当归芍药散类方。
医案
患者某,女,34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月经先期2-7d,经期8-10d,口干轻,纳可,易汗出,大便如常,偏溏,耳鸣。舌淡有齿痕,苔白稍腻,脉细弦。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汤方证,处方:
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茯苓12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10g。
4月3日二诊:痤疮减,大便好转,左耳鸣,大便好转,顺畅,口干减,手足心热,汗出身热,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5g,赤小豆15g。
4月10日三诊:身热,耳鸣减,汗出少,口中和,颏痤疮有新起。大便偏稀,口干已,手足热,腹胀,耳鸣白天已,夜间仍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上方去桂枝,加桔梗10g。
4月17日四诊:痤疮减,身热已,月经带经时间长,量少,口中和,大便如常,仍耳鸣,手足心热已,不痛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上方加泽兰10g。
4月24日五诊:痤疮减,月经至,量少,时期准,口中和,耳鸣未已,苔白脉细。仍予四逆合当归芍药散加苡仁败酱泽兰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