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养生原则是健脾宁心

小暑,是每年公历 7 月 6 ~ 8 日交节,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及未月的起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时节,是入伏天的开始,小暑过后能够明显感觉到气温的攀升。小暑今至,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指这个时节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热到极点。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时期正是伏天的开始。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小暑时节的养生妙招。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是全年降水量较多的一个节气。在南方地区,还是台风多发时段,往往会出现风云突变的异常气候,暑热和雨水交替。这个时候雨热同期、高温潮湿,人体内守的阳气很容易浮越在外,气温的升高也会导致心烦气躁,户外活动常常使人汗流浃背,适量出汗可以散热清心,但大汗则会导致气随津泄,伤气又伤阴。因此,出汗后适时补充水液,但不能贪食生冷,否则更伤阳气。小暑时节,虽暑气未极但暑湿俱盛,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健脾祛湿。

小暑怎么吃:

小暑时节的特点是潮湿闷热,而湿气是我们脾的天敌,中医学认为“脾喜燥而恶湿”,过重的湿气会造成脾胃虚弱,甚至引发相关的疾病,所以在小暑时节对脾胃的养护尤为重要。很多人喜欢通过进食生冷凉饮去缓解暑热,但此时由于脾胃功能减弱,若再加上贪食生冷食物,人们更容易出现吐泻、消化不良等不适。饮食上不能贪凉,越热越要喝温水,饭后吃冷饮特别伤脾胃。消暑可以选择白扁豆、薏苡仁、西瓜、黄瓜等食物,还需佐以葱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温之物。

食海蜇,消积润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海蜇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功效,将海蜇与黄瓜、蒜、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许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尝新米、喝新酒。据说“吃新”也可称作“吃辛”,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将新黍去皮烹粥,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功效,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

吃伏羊

此外,“吃伏羊”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历史悠久,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民间也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药膳方推荐:

猪脊骨煲

材料:猪脊骨500克,玉米1个,虫草花40克,西洋参10克,红枣2~3枚,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猪脊骨洗净,敲开,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玉米切块备用。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750毫升(约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

山药鳝鱼汤

功效:补中益气,强筋骨。

食材:怀山药 300 克,鳝鱼 1 条,香菇 3 朵,葱段、姜片、盐、料酒、植物油、味精、胡椒粉、白砂糖、香菜段适量。

做法:

①鳝鱼清洗干净,切段,切成一字花刀,焯透。

②怀山药去皮,切滚刀块,焯水。

③砂锅中放入植物油烧热,放入怀山药炸至微黄捞出。

④锅留底油烧热,下姜片、葱段爆香,放鳝鱼、香菇、料酒、开水、怀山药烧开。

⑤用小火炖 5 分钟,撒入盐、胡椒粉、白砂糖、味精、香菜段炒匀即可食用。

薏仁绿豆猪瘦肉汤

功效:健脾止泻,轻身益气,清热安神。

食材:绿豆 150 克,猪瘦肉 150 克,薏苡仁 38 克,红枣 4 颗,盐适量。

做法:

①薏苡仁和绿豆淘洗干净;红枣去核,洗干净。

②猪瘦肉洗干净后汆烫,再冲洗干净。

③煲滚适量水,下入薏苡仁、绿豆、猪瘦肉、红枣,烧开后改文火煲 2 小时,再撒入盐调味即可食用。

中医养生招

中医学认为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中医学认为,“湿”其实是滞留人体内的多余水分。夏末秋初的天气变化无常,雨水较多,天气多潮湿,潮湿的天气会让人感觉烦闷湿重、浑身不舒服。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的运化受阻,体内的多余水分就不能运出去。有一个穴位可以很好地帮助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善助脾胃运化、专利水液输布、利水除湿、调理三焦。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屈膝,用拇指沿着小腿内侧骨的内缘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关节下的胫骨向上弯曲凹陷处,即为此穴。点按本穴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炎热的夏季不少人出汗较多,中医学认为,人体有“五液”,汗为心之液,汗水也是我们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津能载气,如果出汗太多就会耗气伤阴,阴液损伤过多,不能制约阳气,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比如口干、眩晕、心烦、失眠等。所以在夏季,更需要注意滋阴降火。涌泉穴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效果,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 1/3处、脚缘两侧连线处。按摩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 20 ~ 30 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养生“呵”字功

操作方法: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功效:“呵”字功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汗、养心宁神,适合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者。

艾灸除心烦

选穴:脾俞穴、腕骨穴。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调补脾气的功效。腕骨穴在腕后内侧,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健脾、清心、除烦。《黄帝内经》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天若过食寒凉,伤了脾脏的阳气,就容易致使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导致一些难治症状。夏季炎热,人体大量排汗,易耗伤津液,且由于闷热,人体容易消耗元气,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此时用艾灸脾俞穴、腕骨穴可固护阳气、清心除烦。

避暑养阳莫贪凉

小暑、大暑是全年中最炎热的两个节气。在这炎热的时候,非常适宜养护自身阳气。中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小暑阳气鼎盛,人们需及时调整日常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想在小暑时养好阳,吃、穿、住、行都需要特别注意。

补水消暑 不可贪凉

天热出汗过多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来清热解暑。但要注意夏季消暑不可贪凉,否则稍不注意,寒邪就会乘虚而入,从而损伤脾胃阳气。

小暑期间正值入伏,入伏后,三伏贴、三伏灸等中医外治法对祛除体内寒邪、湿邪的效果显著,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体现。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小暑后,白昼时间较长,这时可适当晚睡早起。建议晚上10:00~11:00间入睡,早上5:30~6:30 起床。中午可以小憩,但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睡眠。在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晚上睡觉时,风扇、空调不可直接吹头,以免风寒从头部侵入,损伤人体的阳气,对健康造成危害。

按摩穴位 自醒解乏

小暑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暑多夹湿,易导致四肢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存在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调理。

太阳穴

位置: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具体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轻轻按揉,持续30秒。注意不可用力过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能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症状。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具体方法: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风池穴

位置: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具体方法:身体正直,头向后仰,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轻轻按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

运动避高温 炎夏防中暑

在小暑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温下活动,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游泳也是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防暑消夏,还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