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命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免疫获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有关,同时还与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等有关。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所致的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如表现为皮肤瘀斑瘀点、鼻出血、齿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根据其出血性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血证”“紫癜”“葡萄疫”等范畴。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 一般信息
胡某,女,27岁,江西九江人,2022年6月14日就诊,芒种。
2.病史
患者自诉三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减少,数值在10~20×109期间稍碰撞后皮肤出现瘀青,乏力,活动后气短,伴心悸、胸闷、口干口黏等症,精神一般,纳差,食后腹胀,夜寐一般,梦多,大便软,小便黄,舌红,苔黄,脉软
二、辅助检查
6.14 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41×109;
三、中医诊断依据
血证:气虚发热证。
四、干预措施
中药处方:
生晒参10 g、黄芪15 g、火麻仁10 g、甘草6 g、苍术6 g、黄柏10 g、当归10 g、青皮6 g、陈皮10 g、麦冬6 g、升麻6 g、泽泻10 g、葛根10 g、五味子6 g、神曲10 g,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五、疗效转归
二诊:6月29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58×109 ,自诉疲倦感较前减轻,头痛伴左下肢麻木,口干口黏,汗出怕风,纳食一般,小便平,舌质红,苔黄。上方加汉防己6 g、豨莶草6 g、海桐皮6 g。
三诊:7月14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65×109,患者诉活动后仍有倦怠感,皮肤瘀斑较前减轻,自觉近期急躁易怒,夜寐欠安,烦躁,舌红,舌下静脉粗,苔黄,脉软。上方加丹参6 g,嘱患者自购加味逍遥丸(一次8丸,一日3次)。
四诊:7月25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79×109,患者诉劳累后仍感疲倦,后枕部胀痛,汗出喜风,悲伤欲哭,舌质红,苔薄黄,脉稍弦滑,寸浮。上方加黄芩5 g、白芍5 g、川贝3 g、浮小麦10 g。
五诊:8月16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93×109,自诉现疲倦已不明显,时有腰酸,脉濡,原方加杜仲10 g、桑寄生10 g。效不更方,为巩固疗效,嘱原方再服一月,后随诊1月,患者自诉血小板指标维持在90左右。
临证体会
基于“肝脾同治”理论认为此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当以“平肝健脾,养血止血”为法,兼顾护脾胃,达到“脾健肝畅”,以期取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患者平素体虚,易于疲倦,稍动则感气短,乏力,口干口黏,属气津亏虚无法载血以行亦可成瘀;伏邪暗藏,久病入络,与瘀相搏,进而继续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使血溢脉外。气随血失,而气血生化之源在脾,气血不足,亦责之脾虚不足,脾气统摄无力,血难行于脉中。肝失疏泄,失其调达之力,郁阻气机,血脉不畅,血失潜藏,溢出脉外。脾虚日久,伤及肾脏,则可见脾肾亏虚;肾主一身之阴,又因“乙癸同源”,肾损及肝,亦可见肝肾阴虚。故治疗上以健脾为主,兼以疏肝,佐以补肾,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