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九味羌活汤治感冒
九味羌活汤为解表祛湿法的代表方,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元素所创,该方剂总共9味药,以羌活为君药,所以叫做九味羌活汤,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经临床辨证发挥,适用范围很广。现主要用治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病症。眼下是夏季,患伤风感冒的朋友甚多,朋友们可以根据症状灵活变通使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味羌活汤证
[渊源]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病机] 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
[汤证脉症]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兼症:头痛项强。
舌脉:舌苔白,脉浮。
[汤证辨证要点]
1.具备主症。
2.主症合兼症,加典型舌脉。
[禁忌]
1.风热表证者不宜用。
2.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汤证辨疑]
1.败毒散证: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本方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皆有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头痛项强、苔白、脉浮等表现。但前者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除上述见症外,尚有咳嗽吐痰、胸膈痞满、脉浮重取无力等表现;后者系外感风寒湿,里有蕴热所致,无咳嗽、胸满、脉重取无力等表现,却有口苦微渴之症。
2.大青龙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皆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但前者系风寒外束,郁热不宣所致,除上述见症外,尚有身疼痛,烦躁,脉浮紧,且烦躁与不汗出密切相关,和口苦口渴不相随;后者因外感风寒湿,里有蕴热引起,身痛有酸困感,口苦、口渴则为必见之症。
3.香薷散证:与九味羌活汤证异同点详见香薷散证条下。
4.羌活胜湿汤证: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本汤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皆有头痛、肢体酸重、苔白、脉浮,但前者系风湿郁于肌表所为,而后者因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所致,除上述见症外,尚有恶寒发热、无汗、口苦微渴等表现,二汤证显然有别。
临床应用
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的常用方剂,现主要用治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病症。若肢体酸楚不甚者,去苍术、细辛;如痛剧者,倍用羌活,再加威灵仙、鸡血藤;若湿重胸满者,去生地黄,加枳壳、桔梗;无口苦微渴者,去生地黄、黄芩;偏头痛者,加柴胡、全蝎;急性肌炎者,加葛根、秦艽。
[汤方组成]
羌活一钱半,防风一钱半,苍术一钱半,细辛五分,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生地黄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
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病案]
李某,男,53岁,运城人,职工。2014年1月28日初诊,咳嗽、咳痰3天。患者平素喜嗜烟酒,常有干咳,3天前因受寒咳嗽加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夜间明显,咯痰量少质黏,咽痒即咳,气紧,无喉间哮鸣音,咽干咽痛,无汗,全身酸困不适,食欲可,睡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脉浮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病机: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辨证:九味羌活汤证。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处方: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苍术15g,川芎10g,黄芩12,桔梗10g,生甘草10g,蝉衣10g ,苏子10g,僵蚕10g,枳壳10g,天花粉20g,地龙1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1周后随诊,患者现已痊愈,无咳嗽等症。
按语
九味羌活汤出自《此事难知》,为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而设。患者有外感风寒史,虽无发热,但周身酸楚、咽干、咳嗽,舌质红,苔白,脉浮紧,符合九味羌活汤方证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本方与大青龙汤均能解表寒清里热,不同之处,后者由麻黄汤化裁而来,并重用麻黄,病机属风寒表实之重证,故恶寒程度较重;本方证属外感风寒夹湿,故身痛特点是以酸痛、困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