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基本处方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处方由督脉胸段第3胸椎棘突下至第12胸椎棘突下的7个经穴和3个非穴位构成,总称为“督脉十穴”。
7个经穴是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和脊中,3个非穴位是第4胸椎棘突下、第8胸椎棘突下和第12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经穴定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21《腧穴名称与定位》,非穴位的定位依据胸椎解剖标志,自上而下依次介绍如下。
身柱: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第4胸椎棘突下:非穴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神道: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出自《素问·气府论》。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在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处。
第8胸椎棘突下:非穴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8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筋缩:出自《针灸甲乙经》。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枢:出自《素问·气府论》。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脊中:出自《素问·骨空论》。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第12胸椎棘突下:非穴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2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无论是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还是疑似胃食管反流,只要没有报警症状(吞咽困难、呕血或黑便、短时间体重明显下降、窒息感、胸痛)以及排除相关脏器病变者,均可采用督脉十穴作为基础方进行治疗。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
2.无典型反流症状但疑似胃食管反流的试验性治疗。
3.抑酸药物治疗失败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
4.弱酸及非酸反流。
5.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患者。
6.疑似胃食管反流但缺乏客观指征的患者(微反流)。
7.食管及胃肿瘤术后反流。
8.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病)。
9.贲门失弛缓症引起的反流。
以上情况也可以在督脉十穴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症状增加刺激部位,特别是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反流,可以根据症状的具体部位依据中医理论选取穴位,属于标本兼治。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可以单独针刺,也可以与刮痧、按摩、艾灸、热熨等方法结合起来,能增强刺激,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