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疾病认识和归类的3个层次

中医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疾病的认识与探索历经了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揭示了诸多疾病的本质与治疗方法。在这些悠久的医学篇章中,一些在当代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疾病,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中医学者作为独立的病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狂犬病为例,这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在遥远的古代,中医学家们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疾病的存在,并尝试从中医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与治疗。在《五十二病方》这部公元前3世纪末的医学著作中,不仅记录了狂犬病这一疾病,还详细记载了包括精神异常、阴囊肿大、消化障碍、肠道寄生虫病、蛊、外伤、化脓性疾病、体表溃疡、动物咬螫、肛门病、皮肤病、肿瘤等在内的52种疾病。这些疾病涵盖了内科、外科、妇儿、五官科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医学在疾病认识方面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如同一座丰富的医学宝库,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深刻见解,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和智慧。

《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在公元前便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其中,诸多疾病被予以专篇探讨,无论是咳嗽、厥、痹、痿等内科疾病,还是水肿、热病、疟疾等外感疾病,乃至妇儿科的诸多病证,都被详尽地剖析。

这部医学巨著不仅深入探讨了这些病证的病因病机,更对证候的分类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从疾病的起始、发展到最终的转归,每一步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医学画卷。而在治疗原则上,它更是提出了因证施治的理念,针对不同病情制定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而在《灵枢》篇中,对于疾病的病机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鉴别。以痈疽为例,书中详细描述了其形成的机理:“营卫之气若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液停滞而不流,卫气随之而受阻,形成壅塞,从而产生热。热势若持续不减,便会导致肌肉腐烂,化为脓液。然而,若此热未能深入骨髓,未伤及五脏,则称之为痈。”而对于疽,书中则描述其热气更为炽盛,深入肌肤,导致筋髓枯萎,与五脏相连,血气枯竭,最终使得筋骨肌肉尽失,形成疽。这种对疾病病机的精准描绘,不仅体现了《内经》的医学深度,更彰显了其独特的医学智慧。
在浩渺的医学史卷中,《神农本草经》这部古老的典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所记载的病证种类繁多,已逾百七十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7世纪,医学的巨著《诸病源候论》更是将疾病的描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诸病源候论》中,对于胸痹的描述尤为精准而生动。它描述了寒气如何侵袭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作,犹如狂风暴雨般上冲胸间。胸痹之状,胸中仿佛被重物压迫,憋闷不畅,那种不适感犹如瘙痒又似痛楚,喉中干涩,唾液也变得干燥。更严重者,心中仿佛被巨石压迫,痛楚难当,肌肉也似被针刺般疼痛,痛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胸前皮肤一碰就痛,手都不敢触及。胸中憋闷,气短难续,咳嗽吐痰时都会引发疼痛,心中烦闷,冷汗直流,有时痛感甚至蔓延至背部。

然而,尽管这些描述详尽,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中医,甚至包括同时期的国外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仍显得模糊。他们往往将病与证混为一谈,未能严格区分。特别是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发病、病理、转归等方面,远不如现代医学来得深刻和准确。但即便如此,古代医学家们对于大多常见疾病的临床鉴别、病程和转归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中医学的浩瀚典籍中,对疾病的论述展现出了三种独特的视角。首先,那些与当代认知几乎一致的疾病,如狂犬病、疟疾,它们的名称与特征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被精确描述,充分彰显了古代医学的远见卓识。

其次,某些疾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如同陈年老酒,越陈越香。从最初的模糊认知,到明清时期的深邃理解,这些疾病的认识已接近当代水平,如天花、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以及那一病一气的疠气。这不仅体现了医学知识的累积,更彰显了中医学者的不断探索与精进。

再者,古人对于某些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失眠,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地位,称之为“病”。这种归类方式,并非简单的命名,而是基于对这些症状发病率高、治疗手段丰富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深刻理解。这种归类方法,有时按脏腑、病变部位、所属学科来分类,例如在《普济方》中,疾病被细致地分为脏腑、头面五官、六淫外邪以及杂病类等多个类别。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方便了读者对证检索,也为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医学时,说其只讲“辨证”,不讲“辨病”,这显然是忽略了历史事实,忽视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