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的中医治疗思想

在虚证的治疗方面,有重脾、重肾和脾肾并重的3类学术代表。

(1)重脾在中医的浩瀚海洋中,东垣被尊为脾胃派的鼻祖,其学说犹如明亮的灯塔,引领着医者们探寻脾胃的奥秘。他以脾胃立论,旗帜鲜明,犹如壮士挥剑,直指病源。《脾胃论》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医者们恍然大悟。

东垣详细描述了脾胃受损后的种种症状,如“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这些症状如同狂风骤雨般侵袭着患者的身体,而根源则在于脾胃的衰弱。他进一步指出,脾胃衰的诱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外邪侵袭、情绪波动以及胆气不畅等。

在治疗上,东垣倡导以补中益气为主的辨证论治。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深入剖析了内伤发热的病机,强调脾胃气虚,阴火乘虚而入,形成“阴火”。治疗时,他主张用黄芪、人参等药材补充脾胃中的元气,用生地黄、黄柏等药材清除肾阴中的伏火。他用药讲究四时变化,春令用补中益气汤,长夏用清暑益气汤,秋燥用升阳益胃汤,冬寒则用沉香温胃丸。

在《兰室秘藏》中,东垣更是将调治脾胃置于首要位置。他提出,眼病虽多从肝论治,但根源却在于脾胃。他认为,“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无所司,不能归于目”,因此治疗眼病需从脾胃入手。他创制的圆明内障升麻汤便是治疗内障眼病的经典方剂,方中诸药合力补气升阳、调理脾胃,以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东垣的学术观点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他的补中益气汤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成为治疗内伤杂病的代表方剂。他的理论与方法不仅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医学的长河中,王好古的《阴证略例》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脾胃内伤寒中-阴证的治疗之路。他深刻剖析了脾胃内伤的病理机制,并创立了返阴丹、回阳丹等一系列治疗阴证的主方,这些方剂既继承了仲景和东垣的学术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独到的创新。

罗天益则在《卫生宝鉴》中,对脾胃损伤的病因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尤其是饮伤、食伤所致的脾胃伤,以及虚中有寒、虚中有热劳倦伤的辨证论治,更是对东垣学说的深入拓展。他的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的诊疗体系,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韩氏医通》则强调脾胃中和之气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石。它指出:“得医之最上义者,气之冲,神之化,皆此身之真息以踵也。”这句话道出了脾胃之气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万病回春》则在治疗内伤杂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以固脾胃为本,益气生阳为要,养心健脾疏肝为法,为求本之治。作者推崇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并灵活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临床病证,其疗效显著,令人叹服。

其他医家如《杂病证治准绳》的作者,也极为重视脾胃和气机升降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他们依据“多言伤气,不寐伤神则发”等证候,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在治疗慢性虚弱疾患时,不论其证候如何错综复杂,气血阴阳亏损如何严重,总是以调补脾胃、重建中气为首要任务。他甚至还采用了食疗的方法来调理脾胃,如茶剂、药粥、糕饼类等,这些都显示了他深厚的医学造诣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2)重肾

或许是对于脾胃重要性的高度认可已然蔚然成风,这一风潮之下,亦不免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偏颇。随着时代的演进,后世医家中有一些开始主张补肾的重要性。正如《世医得效方》这部14世纪的医学巨著所言:“古云,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则如熊熊燃烧,上行熏蒸脾土,使其保持温和,从而中焦自然和谐,胃口大开,食物得以顺利消化。”

为了治疗那些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症状,书中推荐了一种名为补真丸的方剂。这方剂汇聚了葫芦巴、附子、阳起石、川乌、菟丝子、沉香、肉豆蔻、肉苁蓉、五味子、鹿茸、巴戟天、钟乳粉、羊腰子等珍贵药材,针对那些脾胃之药疗效不佳的患者,或是食后胀满、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的病情,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类似的主张也在其他医籍中有所体现,如《寿世保元》这部17世纪的医学宝典,以及《医贯》这部可能成书于17世纪初的医学巨著,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进一步强调了补肾在医学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3)脾肾并重

《普济本事方》在公元1132年的医学领域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对于虚证的辨证论治尤为精妙,特别是对脾与肾的重视更是独树一帜。它明确指出:“胃如仓廪,收纳五谷之气,五谷之气旺盛则能生养气血,气血充沛则荣卫得以强盛;荣卫强健,疾病自然无处藏身。”在治疗脾胃气虚之时,它推崇人参丸、妙香散、七珍散等方剂,对于饮证、腹胀、水肿、泄泻等多种疾病,均强调调补脾胃的重要性。

对于肝肾亏损之证,它亦不忘健脾益元,如增损肾沥汤、地黄丸、五味子丸等方剂,均含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等补益脾胃的良药。在治疗肾虚时,它反对盲目使用硫黄、附子等燥烈之品,而是主张使用“滋润之药”,如仲景八味圆、肾沥汤等,其中的熟地黄、鹿茸、肉苁蓉等药材,均为温润填精滋养之佳品。

这一学术观点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强调温养滋补,脾肾兼顾;《内科摘要》则主张脾虚以补中益气为主,肾虚则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万病回春》更是将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作为治疗之根本,辅以行气、活血、清热等多种攻邪之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更是进一步阐发了“脾阴不足”的理论,提出了用甘凉滋润的石斛、木瓜等药材来酸甘化阴,健脾主张用甘平柔润而非香燥温补,为后世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医宗必读》更是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理论归纳为医学的精髓,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