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感传导的原理

在针灸临床上,酸、麻、胀、痛等针刺感觉从穴位刺激部位向别处扩散的现象被称为“针感传导”。这种传导现象有多种形式,其中“循经感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以经络为途径,具有“循经”的特点,是经络得气现象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临床上,循经感传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激发,更是针刺治病的一个关键环节。能否控制针感传导至病变部位(气至病所),已被公认是关系到疗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我们按照针感传导的速度与连续性来区分,大概有以下几大类:

1. 快速传导:这种传导形式速度较快,感觉沿着经络线路迅速扩散。当针刺手法得当,刺激强度适宜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2. 缓慢传导:与快速传导相反,感觉缓慢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远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刺激量不足或经络受阻等原因引起的。
3. 连续传导:感觉沿着经络线路连续传导,直至达到病变部位。这种传导形式比较稳定,治疗效果往往较好。
4. 间歇传导:感觉传导时断时续,不太稳定。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刺激量过大或经络受阻等原因引起的。

在针灸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刺激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针感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快速、放射性的神经传导。这类传导的针感以麻、电感为代表。麻电感显然是神经受刺激时的表现。一旦针感通过神经感传,麻电感立即发生,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的分布与走向相一致,一般都是从近端向远端扩散。由于神经兴奋有不应期,连续刺激并不能持续引起麻电感,要有一定时间刺激间隔才会引起第二波麻电感觉。

第二类是快速、放射性非神经一致性传导。这类传导以绷弦感、揪发感、扯皮感等感觉为代表。它经常在刺入穴位皮肤瞬间直线传导或跳跃式传导,即在离穴位标准深度相差甚远时产生针感。针刺局部稍加操作甚至握住针柄尚未施捻转动作即出现强烈刺激,立即会有针感到达相应的反射部位,中间可以没有连续针感。感传终点可以是躯体表面的某一部位,也可以是在某一内脏部位。当刺激持续存在时,那紧绷性的针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在同一患者身上经常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类是慢速、开阖性的针感传导。这类传导的针感最终可为转换性,由酸、麻、胀、痛、重可慢慢过渡到酥、痒、热的感觉。它一般具有下列明显的特征。

(1)循经性。即其感传路线与古经脉图线的记载一致或大致相似,但大多数是局部传导,极少也很难走完经脉全程。这类感传正是由于其循经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循经感传”。

(2)双向性。除四肢末端经脉终始穴之外,一般穴位所引起的感传多呈双向性传导,而且容易朝四肢远端游走。

(3)趋病性。在反应点上针刺时,感传容易朝病灶方向游走。

(4)反应慢。感传激发点低下,一般为连续捻转刺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之间,穴道才慢慢打开或经气出现,且因人、因部位而异。

(5)可阻性。感传可因机械压迫等因素所阻滞,甚至有时可以被体表的创伤或瘢痕所阻滞;但敏感度强者感传能越过瘢痕。

其实,这类慢速发生的循经感传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临床最多见的酸麻胀痛重等针感,主要发生在针刺位于丰厚肌肉部位的穴位,同时针下涩沉或肌搐等手下反应发生时,预示着寻经感传将要开始。它主要在穴位深部循行,感传线路定位清晰,一般传至病灶部位时力度强且舒适度高。它还可能出现流水感、蚁动感等感觉。其传感得较远。

在四肢关节密集的位置扩散距离是可以连续超越多关节的。针感相对表浅与传导路径窄,但相对以较为清晰的形式循行。

由于针感传导存在上述不同的形式与特点,提示其发生原理可能也是多重的,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全部,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感的形成离不开感受器的激发、神经信号的传递与中枢神经的感受等环节,故针感传导的原理也离不开这些环节,或者说针感传导也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性活动。而且,由于任何一种性质的针感都具有主观性,故针感传导的主观性也不容忽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