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祛湿化浊治疗脂肪肝
【基本资料】
陈某某,男,时年46岁,于2016年10月20日初诊。
【发病过程】患者平素应酬饮酒,嗜烟,近3个月感右侧胁肋部胀满、疼痛不适,体检发现脂肪肝(轻度),遂来就诊。【首诊证候】症见:患者右侧胁肋部胀满、疼痛不适。查体:腹平软,无压痛或反跳痛,肝脾未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论治】西医诊断:脂肪肝(轻度)。中医诊断:肝癖(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祛湿化浊。处方:予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2g,川芎12g,炙甘草6g,陈皮12g,香附12g,葛花10g,白术10g,醋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桔梗10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6年10月28日患者诉诸证缓解,无不适。处方:配伍山楂、荷叶、丹参泡茶饮以消脂。嘱清淡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定期复查血脂及B超。
【按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当根据脂肪肝不同时期的病机不同而分期治疗。早期(轻度脂肪肝):早期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多为轻证,病位主要在肝,以气滞、肝郁、湿困为主,故治疗以疏肝理气,祛湿化浊为主,主要选取药物有柴胡、山楂、丹参、白术、泽泻等。方剂根据临床证型可选取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或四逆散加减。中期(脂肪性肝炎):此期患者可出现疲倦乏累、纳差之症,严重者可有黄疸,体查肝脏可有轻中度肿大,可伴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故治疗多以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为主,治疗以疏肝健脾,祛湿化浊,清利湿热,行气化瘀为法。方选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四君子汤加减或联合使用。肝纤维化期:脂肪肝若迁延不愈,在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重,湿浊内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肝而痹阻脉络,从而导致肝纤维化。此期其临床表现多为口黏、纳差、乏力、脘腹痞满、肝区胀闷疼痛、肝脾肿大变硬、舌质瘀暗或见瘀点瘀斑、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等。中医治疗此期之症主要着眼于痰瘀互结为患,以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之法为主,并配合其他治法辨证治疗,常用半夏、瓜蒌、海藻、昆布、丹参、赤芍、郁金、姜黄、三七、莪术、桃仁等中药,温胆汤、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