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脾为死阴”, 脾会有阴虚吗?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有脏阴,腑有腑阳,脾亦有阳虚、阴虚,对于脾阴虚的讨论至今未曾中止过,然而脾阴虚一证在目前教科书中却难见踪影,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笔者受李东坦“脾为死阴”一说的启发,通过分析脾阴与脾气和脾阳、胃阳的关系与历代医家针对脾阴虚的各种治法,对脾阴虚的本质及其论治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脾阴虚的基本证候特征是阴气俱虚,论治脾阴虚当从脾胃阳气着手。

1、脾阴的定义及作用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源湖脉学》释:“营者阴血也。”《灵框·营卫生会》曰:“营出于中焦”,“中焦如沤”。《内经》之意,脾脏乃藏营阴之场所。《素问·五运行大论》就称脾“其生静兼,其德为濡”。《素问·平人气象论》亦认为:“藏真濡于脾”,濡者,滋润也。《内经》指出了脾脏以滋养滋润脏腑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理和作用。

2、脾阴与脾阳(气)、胃阳的关系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云:“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他认为脾脏之阴多为“死阴”,需赖胃阳之温煦方能行其脾阴功能。笔者认为“死阴”之脏的脾阴,不仅与李东坦所述之胃阳有关,更赖脾气和脾阳的温煦、升提运化之功,方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2.1脾阴与脾气的关系

《灵根·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可以看出,脾阴由中焦水谷精微化生,脾气主升提散布精气之功。《灵框·本神》曰:“脾藏营”,因此脾阴可以说是脾气的物质基础,由脾气所化生,并在脾气的布散升提作用下濡润其他脏腑,正所谓“藏真濡于脾”。若脾气虚无力以升提布散,则脾阴生化失源,即不能代脾脏发挥其“孤脏以灌四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兼杂气虚。

2.2脾阴与脾阳的关系

《内经》曰: “阳化气,阴成形。 ”脾阴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由脾阳蒸化脾阴而生。 脾气实际上包涵了脾阳、胖阴两方面的功能,而脾气健旺是脾阴、脾阳互相协调的结果。 脾阳不足,无力蒸化脾阴,则脾气衰少,势必形成脾之阴气不足; 脾阳不足,脾中阴津亦失于温化,则生理之津液变为病理之水湿,致脾阴虚与脾湿并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叶氏以脾胃脏腑之喜恶为基,不仅指出了作为太阴湿土的脾阴必须受脾阳的运化温煦,也提出了脾阴为脾脏行使“性静兼,德为濡”,濡润脏脏,安抚脾阳甚至诸脏之阳的生理功能。 可以看出,脾阳虚可导至脾阴虚,而脾阴虚亦可造成脾阳燥动。 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与脾阳虚或脾阳偏亢兼见,而现脾之阴阳两虚证和胰阳偏燥证。

2.3脾阴与胃阳的关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李东垣重视脾阳而不惟脾阳论。他认为,脾阴主静,胃阳主动不息;脾阴乃死阴,须受胃阳之气温化方能转输精气于肺。“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指出了脾脏虚亦是由胃之不足所引起,若胃病则脾无所禀受亦病。可以看出,李氏以重脾胃阳气为主,认为无阳则阴死,胃病则脾亦病。李东坦主要论述了胃阳对于脾阴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胃阳虚可至脾阴不足,反之胃阳偏盛,亦可制约脾运和消耗脾阴,而产成胃强脾弱之胃热脾阴虚证。如《灵枢·五邪》所描述的病证:“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脾阴作为脾脏的物质基础,是受脾气的化生、升提和脾阳、胃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作用,脾阴虚证的出现常常建立在脾气虚和脾胃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此外,脾气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脾阳、脾阴的共同作用,故脾阴的不足必致脾运失职、脾气衰少,所以说脾阴虚的基本特点是脾阴气不足。

3、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

从以上论述可知,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多与脾气、脾阳虚或胃热证兼见,因此脾阴虚证当从脾胃阳气的角度论治。以下通过对历代医家论治脾阴虚的主要治法的分析和理解,以探明脾阴虚的论治规律。

3.1益气养阴(甘淡滋脾)

补脾阴总予甘淡、性平、质润补而不燥之品,如山药、扁豆、莲肉等,而临床上脾阴虚多兼脾气不足,故而在用药上常加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茯苓、甘草之物。如缪希雍的【资生丸】,方用山药、莲肉、芡实、薏苡仁、扁豆以润脾滋阴,参、苓、术、草四君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桔梗、藿香、陈皮、砂仁、白蔻仁芳香理气悦脾,少许黄连清脾消滞,全方润中寓健、补而不滞、益气养阴,脾气旺则津自生,脾阴亦生。《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中载:“养脾阴则以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木、石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方见《慎柔五书》)为好。”可见益气养阴法是治疗脾阴虚证的基本治法。

3.2温阳益阴

《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脾阴与阳也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临床上,脾阴亏虚,一方面因脾阴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亦由于脾阳不足不及温化,致使脾阴生化失源而出现阴阳两虚之证。

温中益阴法即是基于此而提出的。《金匮》用【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病证,此之脾阴亏虚证,乃因脾阳不能温煦,脾阴生化失源,外不能营养肌肉四肢而见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内不能滋养脏腑而见里急,悸、衄、腹痛,津液不润,经络失荣。张仲景重用芍药合饴糖佐大枣以养脾阴益营血,给予生姜、桂枝温通经脉,寓阳于阴;炙计草甘润补脾益中气,调和诸药,则脾阴滋而营血充足,脾阳健而温煦升发,血脉畅通,脾阴四布,诸证皆消。

温中益阴之古方众多,诸如陈无择的【六神散】、张介宾的【补阴益气煎】及【理阴煎】。此类方大都在健脾方上加入滋养脾阴和温运脾阳的药物,使滋而不腻,脾胃健则受而能化,守而能运,以达到脾之阴阳双朴的效果,其立法均宗张仲景【小建中汤】温中益阴之意。

3.3升提散阴

《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正所谓“脾主升清”,“脾气散精”,故滋补脾阴须注意升提。清·傅山根据“阴虚下陷”的病机创制了【升阴汤】,方在重用山药、熟地、山茱萸以补脾阴蚋基础上,给予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再加入少量升麻以升提脾气,健脾气以生升提之源,升脾阴以润上涸之燥,津布则脾阴自能濡润脏腑,乃深谙升提散阴之补脾阴之大法也。

3.4清燥救阴

脾阴虚亦可困燥火煎熬津液所致,而兼见阴虚虚火上炎之势,故而在补脾阴的同时应随证酌加清燥之法,以救护阴津,滋阴降火。早在《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便有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數,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胃气强为胃热盛,趺阳脉涩为脾阴不足,脾气为胃热所制约而成脾约。仲景用麻子仁为主药补脾阴润肠祛燥,通利大便;配杏仁润肺以宣通上焦,提壶揭盖;芍药以滋脾阴和营缓急,再入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之意以消胃滞除胃热,行气通便;以蜜和丸,取蜜和润之意。借下法以除胃热,润胃肠以滋养脾阴,胃热除则脾气伸,胃燥祛则脾阴生,脾约自除。后世医家多宗张仲景【麻子仁丸】创制了许多方剂,如李东垣的【润肠丸】,危亦林的【五仁丸】,唐宗海的【清燥养营汤】等。

4 从脾阴论治其他脏腑

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脾居中官,执中央以运四旁,即赖脾阴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阴充足则能润肺金、充心血、养肝木、滋肾水。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亦云:“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强调了脾阴在人体脏腑中的滋润起主导作用。今笔着以方论证,论述如何从滋养脾阴来论治其他脏腑病证。

早在《金匮·肺痿脏痈咳嗽上气病》就有“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本病虽见于肺,实源于脾胃,虚热肺痿之冶,清养肺胃实属首要,张仲景以甘寒之麦门冬、甘润之大枣、粳米滋养脾阴,参、草补助中气,少佐半夏降逆下气,全方滋养脾阴、补土生金。并谨遵《内经》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大法从脾阴论治肺痿,滋养中焦化生之源,从脾阴滋养肺阴,肺痿自除,实乃见病识漂。正如《血证论)言:“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正是培土生金之意。

《金匮》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乃因肝阴不足,虚热燥扰所致。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须由脾输脾之营阴津液于肝,肝阴得以濡润,肝阳才得以敛涵。张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方用甘淡性平之小麦、大枣滋脾益阴,甘草补脾益气,补脾阴以养肝阴,正所谓“脾润则长养脏腑”,通过养脾阴来润泽诸脏,脏阴足而郁证自消,脏操自愈,此乃扶土抑木之法。

又如,张仲景用【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张仲景以滋养脾阴之要药薯蓣为君,以地黄、芍药、麦冬、阿胶、大枣大队滋养脾阴之药大补脾胃之阴,佐以干姜、桂枝温补脾阳之物,阴阳双补,以柴胡、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脾阴足则他脏得濡,脾阳足则脾阴得散,正气得养,虚劳自愈,百疾乃除。此乃培土以灌四脏之法。

5小结

综上所述,脾阴虚是临床上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其它脏腑有其独特的意义。脾阴是脾行使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脾气的升提运化和脾阳、胃阳的温煦作用下行使其功能,因此在治疗上除养脾阴外,又多用寓阳于阴,升提散阴,益气养阴和清燥救阴之法。“脾居中央,灌溉四旁”,脾阴不足,危及四脏,故可通过补脾阴论治其他脏腑阴虚证。通过以上的论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以兹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