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难医?中医如何治痿呢
基于“因痹致痿”病机,确定了通痹治痿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炼为清通补法、温通补法及和(平)通补法等通痹治痿三法。“通”为“三法”核心,清、和及温是“通”痹手段,“补”为径直治痿之法。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清通补法如何应用于临床痿证治疗。
(一)叶天士医案
案一
吴氏,风湿化热,蒸于经络,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营卫不肯宣通,怕延中痿。生石膏、杏仁、川桂枝、苡仁、木防已。(《临证指南医案•痹》)
案二
吴二十,雨湿泛潮外来,水谷聚湿内起,两因相凑,经脉为痹。始病继以疮痍,渐致痿软筋弛,气隧不用。湿虽阻气,而热蒸烁及筋骨,久延废弃有诺,大口甜米,大湾上杏仁、通草、木防已。(《临证指南医案•痿》)
两案患者均是湿痹蕴久化热,久成痹痿。两则案例采用的药物分别是生石膏、杏仁、川桂枝、薏苡仁、木防己和大豆黄卷、飞滑石、杏仁、通草、木防己。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痹》,两患者方药均属于叶天士所谓“议用仲景木防己汤法”和“仿仲景木防已汤法”。此治法和方药也可视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暑湿痹的加减木防已汤(防己、桂枝、石膏、杏仁、滑石、白通草、薏仁)的源头。此类痹痿患者及病机,临证可采用清热利湿通痹治之。
(二)笔者验案举隅
案一
患者某,女,45岁。2017年8月20日初诊。
主诉:周期性全身乏力10年。
现病史:患者长期居住于地下室,10年前开始出现每间隔3个月便全身乏力,卧床不起,因强行独自行走而跌倒致骨折。10年来一直如此,痛苦不堪,曾就诊多家医院,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就诊前,本年度3月至5月已发生全身乏力等症,按照规律9月即会发生此症。现患者背痛如有气窜。
舌脉:舌略红,苔黄略厚,脉弦滑数。
中医诊断:痿证。
治法:通痹治痿法,具体采用清利湿热以通痹治痿。
处方:防已10g,生石膏15g,苦杏仁10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蚕沙10g,独活10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二诊:2017年10月15日。
服药后,自己续服14剂。截至就诊时,未发生全身乏力。背不痛,无气窜感,但觉背沉。治疗同前。
三诊:2017年12月24日。
以前法加减治疗至此日,患者述背沉减轻90%,近1周有全身乏力先兆,心烦,失眠,入睡困难。与之前发作时相比,无困乏感,心烦较重。按规律应于9月发病,经治疗,于2017年12月24日出现乏力,但较之前减轻。守方治之。
处方:防已6g,生石膏10g,通草10g,生薏苡仁15g,独活6g,生白术10g,仙鹤草30g,蒺藜30g,菊花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四诊:2018年1月21日。
心烦减轻,入睡困难减轻,15分钟即可入睡,乏力减轻。守方随症加减,春节期间停药1个月。
截至2018年5月13日,患者未发生全身乏力和卧床不起之症。
按语:本案患者长期居住于地下室,容易遭受湿邪侵袭,湿邪久郁则化热,患者舌略红,苔黄略厚,脉弦滑数,即是明证。脾主四肢肌肉,湿热困脾则四肢与肌肉活动受限,故出现全身乏力。治以清热利湿通痹。处方组成为防己10g,生石膏15g,苦杏仁10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蚕沙10g,独活 10g,炙甘草 6g,有吴鞠通加减木防已汤之意。加茯苓、蚕沙健脾利湿,舒筋活络,独活可外散湿邪,炙甘草调和诸药。
案二
患者某,男,37岁。2018年4月1日初诊。
主诉:痿而不举1年余。
现病史:1年前发生痿而不举,不能纳入阴道,双侧阴茎深动脉舒张期流速大于5cm/s。左侧PSV(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41cm/s,EDV(收缩期末血流速度)7cm/s,RI(动脉的阻力指数)0.84;右侧PSV33cm/s,EDV 7cm/s,RI0.8。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勃起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阳痿。
治法:通痹治痿法,具体采用清利湿热以通痹治痿。
处方:防己10g,苦杏仁10g,生石膏10g,生薏苡仁30g,瓜蒌皮15g,郁金10g,玄参6g,丹参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4月15日。
与就诊前比较,勃起功能改善50%,2周内成功完成了2次性生活。效不更方,守方治疗。
按语:《临证指南医案·痹》宋案记载:“湿热混处血络之中,搜逐甚难。此由湿痹之症失治,延为痿废沉疴矣。”本篇亦记载:“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所以,清热利湿以通痹治痿法常需佐以凉血法或活血法。本案郁金、玄参和丹参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