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不得眠
《伤寒论》六经中的“不得眠”亦称为“不寐”、“不得卧”,都属于失眠症,讨论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对于研究“伤寒论”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意义。
不得眠在六经病中的地位
太阳病中(宋本伤寒论下同)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81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
阳明病中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少阴病中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躁不得卧寐者,死”。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厥阴病中
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不得眠症的病因和病机
不得眠的病因来源,绝大部分是误治(汗吐下)或失治造成的,随着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和病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和病机也不同。
01太阳病
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营卫,营卫调和就能抗御外邪的侵袭,一旦外邪侵入体内,正邪交争营卫失调,就会发生疾病。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由于在治疗上的不当,引起了不同的变证。
在太阳病篇中不得眠有六条,病因都是由汗、吐、下治疗失当造成的。但在病机方面也各有不同。
61条,由于下后复发汗,造成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虚阳外扰的,“昼日烦躁不得眠”,其特点是夜间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71条,太阳病,发汗太过,津液大伤,致使胃中津液不足的胃中干,而出现“烦躁不得眠”,特点是,欲水不愈,伴有脉浮,二便不利,微热,消渴等。这是表邪未解,邪热传入太阳膀胱之腑热与水结, 气化不行,形成的蓄水证。76条,汗吐下后,引起的阴虚内热,余热留扰膈中,而造成的“虚烦不得眠”,伴有心中懊憹,或少气,呕吐等症。81条,伤寒后,误下、致邪热留扰于胸腹之间,出现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是栀子豉汤的一种变法。86条,衄家、禁汗、由于发汗过多、造成阴血重亡,筋脉失养引起,有的目视不能转动,不得眠等证。
139条,素与痰饮的病人,患了太阳病,二三日邪传里与痰饮互结,导致心下结满,出现不得卧,伴有但欲起,脉微弱等证。应当用温中逐饮法,反下之,结果引起了结胸和协热下利。
02阳明病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亢邪实,发热极盛阶段,其性质属于里热实症,病因是误治或失治造成的。在阳明病的二条中,它的病机是前条,是阳明经证,后条是阳明腑实证。
如221条,是阳明经症的热炽盛证,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但误用汗法,津液大伤,致内热极盛,出现烦躁心愦愦和谵语等证。又误用温针发汗,火热伤阴,热扰心神,出现烦躁不得眠。后又出现腹满,误认为是胃家实证,又用下法,造成胃气受伤,邪热扰胸膈,出现心中懊憹不安的证候。
242条,是阳明病热结于内,津液内伤,燥屎内结,腑气壅塞和火气上逆,出现的喘冒不能卧等证。
03少阴病
少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变过程中最危重的阶段,呈现全身抗病机能明显的衰减,为全身性的里虚寒证。主要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随着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的轻重不同,可分为寒化和热化症两大类,寒化症是少阴虚寒的本症,以热化为少阴的变症。
少阴病篇中有三条,病因复杂,有寒化有热化。病机有阳虚阴盛和阴虚阳亢等。
如300条,是阴盛阳脱,阴阳离决的极危证。出现“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的证候。303条,是少阴病,寒邪入里,邪随热化致使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出现阴虚火旺的“心中烦不得卧”。
319条,为少阴病的热化证,属于阴虚阳亢,热邪内扰心神,出现的“心烦不得眠”证,又伴有水热互结,水郁不化的咳、呕、渴等证。
04厥阴病
厥阴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为伤寒病的最后阶段,病机是邪入里到厥阴,肝木失调,心包受邪,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常见上热下寒的证候。以厥和热的多少及阴阳的消长,来测定病情的顺逆。
如344条,是厥与热少、真寒假热,阴极阳脱的“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的危证。
分型与治疗
分型采用了八纲归类的方法,先分三大型。
01阳虚型
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是阳虚阴盛的重症,治疗用温中回阳法,用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辛热回阳)。
02阴虚型(本型有兼证)
(1)阴虚内热,热扰胸膈
如76条、81条、221条,其共同特点为“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主要是阴虚内热,余热内扰胸中引起的心烦不得眠,治法是清热除烦,用栀子豉汤。
栀子味苦性寒,清热除烦,香豉味苦性甘平,佐栀子以宣透胸中余热,(对治疗心中懊憹的虚烦不得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随症加减:如气虚的用栀子甘草汤。如呕者用栀子生姜汤。如心烦腹满、卧起不安(81条)用栀子厚朴汤, (清热利气泄满)。
(2)阴虚火旺
86条、303条,前条是衄家,素有虚火亢盛,由于发汗过多,造成严重脱水的直视不得眠,不得眠症,应于补阴救液。后者为少阴病,从阴化热,致使心肾不交、心神受扰“心烦不得卧”的阴虚火旺症。
在治疗上用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连、苓、清心火;芍、阿胶、鸡子黄、滋阴血;心肾交合,水火得济,则心中烦不得眠自愈)。
(3)阴虚兼水热互结
319条是少阴病,虚热的心烦不得眠,伴有水郁不化的下利,咳、呕、渴等症,治法是清热利水,滋阴润燥,用猪苓汤(阿胶滋阴润燥;滑石,二苓,泽泻,清热利水,为滋阴利水的要方)。
(4)阴盛阳脱
300条、344条,这二条尾部都有个“死”字,形容阴盛阳脱的极危重证候、(都无处方)。应用大剂量的温中回阳之剂进行抢救治疗。
03实症型
(1)表里具实
71条胃中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不得眠,外有表症内有蓄水,出现有小便不利,消渴等证,治法是化气行水,双解表里,用五苓散(猪苓、泽泻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
(2)里实
242条,因内有燥屎引起的“喘冒不得卧”,法当急下,去实热,通积滞,用大承气汤(枳实苦寒,散结除满;厚朴温通,行气泄满;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大黄苦寒荡涤积热),目的是通过急下存阴;清热除烦。
体会与认识
01求因
“伤寒论”中有12条与“不得眠症”有关的条文。造成不得眠的原因,绝大部份是误治或失治而来的一种变症,这种“不得眠”症与一般常见以心为主的失眠病有所区别。
伤寒论中的“不得眠”与“不得卧”,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病,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一种被动的变症,只要明确病因,采用消除病因的办法,不得眠就会自愈。
02辨证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得眠、不得卧症,仲景在辨证上是很细致的,经常提出许多鉴别诊断,来区别主症和兼症。
强调辨证的准确性,经常用一些形容词,来说明不得眠证的病位和性质,如用“虚烦”、“烦躁”、“发烦”、“心烦”、“昼日烦躁”、“喘冒”、“躁”等。以“喘冒不得卧”为例,是由燥屎引起的不得卧,部位在里在大肠,病的性质是里实热症,治法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病因消除了“喘冒”引起的不得眠也就自愈了。
对于急险证候,通过辨证,预测疾病的转归“生死”。强调辨证,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可见仲景非常重视辨证。
03施治
张仲景治疗“不得眠”症,有三个特点:
(1)治标:主要用来消除病因的,如大承气汤、猪苓汤、五苓散等。
(2)治本:由于阴虚引起的,阳盛火旺等的不得眠,用清热除烦和育阴清热来治疗不得眠,如栀子豉汤及其变症的加减方和黄连阿胶汤等。
(3)是抢救治疗,如用干姜附子汤,是温中回阳,这是针对危重病人,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以救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