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结合点在于临床高水平的实践和研究


中西医能不能结合?答案是肯定的,结合点在于临床高水平的实践和研究。中西医由于体系不同,结合的难度较大,“最好的结合点是实践而不是从理论入手,从理论上结合难度更大,容易争论不休”“高水平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能解决各自的问题,使认识逐渐深入和富有成果”。在肿瘤研究中,“对中医正虚学说情有独钟”。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有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实证患者免疫功能常不降低或降低不明显。这种虚证与实证免疫功能变化的差别不仅是虚证患者容易患肿瘤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肿瘤患者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扶正中药具有提高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在肺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将中医的“扶正”方法,与西医的“祛邪”方法相结合,便会提高很多常见肿瘤的总体疗效。从而开创了“祛邪—扶正—强化治疗—扶正” 肿瘤综合治疗的“中国模式”;并强调肿瘤诊疗需要辨病又辨证、扶正与祛邪、治病又治人兼顾,而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是目前中西医治疗肿瘤的归宿,是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特色,在临床上发挥了良好疗效。中医药学用“五行生克”理论来解释,现代也有用“稳态调控”来解读。但这些解释很难被现代科学所接受。内侧神经隔核胆碱神经元无论是被抑制还是被兴奋,均可以产生镇痛效果,但两者是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实现的。同理针灸的“同病异治”,其原理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刺激模式,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实现类似的行为学调控效果。相反,同一条神经通路可能参与多种行为调控。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这一定程度诠释了中医临床治疗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机制。在借助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针灸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麝香保心丸的研究,提出“泛血管”概念,中医“络脉病”和“泛血管”关注的都是同一类临床情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并建议应改变当今“以疾病为中心”和“以临床事件为中心”的防治模式,泛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理念。中西医之间不但可以对话,还可以达成很多共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