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阴阳属性思考
在《中医基础理论》这本宝典中,阴和阳的相对属性被引入到了医学领域。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将人体内那些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巧妙地统归于阳;而那些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则默默地归属于阴。阴阳,它像一把神奇的尺子,用来衡量事物的矛盾,只有放在一定的范畴内讨论,才能避免产生歧义。只有准确地理解阴阳,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如,桂枝,这位辛香温暖的桂枝,善于驱逐寒风,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然而,桂枝还有镇静与健胃的特质。在经方中,桂枝类方本质上就是建中类方,主要用于治疗虚劳。桂枝与芍药配伍,能够解决阳气烦劳则张的状态。若从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角度来解读,桂枝辛温,属性为阳。这味阳药不仅可以发挥兴奋、温煦、推动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也就是镇静作用。因此,桂枝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有人可能会认为,因为桂枝发挥了镇静作用,所以其药性应属于阴。但扶阳学派的观点则不然,他们认为抑制作为一种能力,本身也属于动的一方面,这种抑制的动力本身即是属于阳。所以,桂枝的药性仍然为阳,而非阴。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思辨,是因为我们在讨论阴阳的时候往往没有确定范畴。
与前述例子反向而行,天门冬的寒凉之气中却带有甘甜微苦之味,这看似与常规的草药性情相悖。然而,它却能主治各种突发的风湿偏痹,对治疗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等病症有着显著的效果。这似乎与寒药祛冷的常理相悖,但实际上,天门冬能降肺气从而补肾水,强化了肺主治节的能力,节省了能量耗散,进而增加了能量储备。这就是它补肾气的原理,肾主骨生髓,肾气充足时,人体的真元自然旺盛,风邪也就自然消退了。
从性味上来看,天门冬属于阴性草药,但它的作用却同时包含了凝聚、滋润、抑制和推动、温煦、兴奋两种相反的性质。既能治疗喘息促急、除热,又能主治各种突发的风湿偏痹。这种独特的药效使得天门冬成为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草药,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定义,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药物,其作用往往也是多方面的,即有阳的方面,有可以有阴的方面,所以我们发现这对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在用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准确,但是阴阳学说其中有一点,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阳药”可以发挥“阴”的作用,而“阴药”也可以发挥“阳”的作用。
扶阳学派的定义并非如此单一。郑钦安给出的定义是:所有物质皆属阴,而功能则属阳。他在《医理真传》中曾提到:“人身无非是一团血肉之躯,阴也,但全依赖一团真气运行其中而得以立命。”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人体阴与阳的关系,以及真气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定义和郑钦安给与的阴阳定义不是同一范畴,不是同一范畴,那么就不能在一同讨论。
阳药也能发挥抑制作用,如附子就有免疫抑制作用,干姜就有镇静作用,阴药也能发挥温煦作用,如天门冬主暴风偏枯冷痹。
当我们知道药物的更多的细节,我们就能更好的去抽象它的作用,这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而当我们从高度抽象的角度去拟合未知疾病,往往有先发制人的作用,比如在诊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我们中医即通过辨证进而论治,这个证是高度概括的概念,即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模式,从已知去类比未知,是古人认识世界常用的方法论。
郑钦安在讨论疾病的时候,往往列举疾病的阴证、阳证状态,如《医法圆通》中剖判寒热论心痛之言:
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口气,气足则有余,成为热邪(不只是导致心痛),气不足则为不足,成为阴邪(同样不只是导致心痛之疾)。热与阴上逆,都能导致心痛,只需以寒热两字判断即可。如果邪热上干而痛,其人必面赤,心烦热,小便短赤,口渴饮冷,法则宜养阴清火,如黄连木香汤、导赤散、当归散之类。如果阴寒上干而痛,其人多面青唇白,或舌青黑,喜热饮揉按,二便自利,法则宜扶阳祛阴为主,如甘草干姜汤,加行气药姜、桂、吴萸之类。也有阴寒已极,上攻于心,鼻如煤烟,唇口黧黑,爪甲青黑,满身纯阴,法则在不救,急以回阳诸方,大剂投之,十中可救一二。近来市习,心胃莫分,一味行气破滞,并不察究阴阳,往往误事,一概委之天命,而人事之当尽,不又可废乎!
这里对心痛之病做出了阴阳二分类,并列举养阴清火、扶阳祛阴二大法门。在这里未说明的阴阳夹杂的情况是想告诉学者要把握大前提、大方向的意思吧。
但是临床上,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往往更常见,那么除阴阳外,我们就需要引入另外的范畴,即五行的观念,比如左关脉弦肝气郁结的人在治法中给与疏肝之药,右关脉弦药给与疏肝健脾之药。右寸关浮滑,肺胃有热,给与竹叶石膏汤将肺胃之热,降低应激消耗,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等等治法是在调整藏腑不平之气从而治疗疾病。
仲景当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将当时的方剂系统化以应对瘟疫的肆虐与疫情过后的重建。如今,我们的主要矛盾则是坚守正道与勇于创新。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受攻击和质疑,这正是它发展的外部动力之一。就像一个年轻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对他进行批评和反对,他很难成长为健全的人。同样,一个新事物如果只听到赞誉之声,那么它也难以真正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批评与反对,为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