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作祟,一文教会你如何治
说到“痰”啊,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痰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它到哪,哪就生病,咳嗽、肥胖、结节、囊肿、肿瘤甚至是心脑血管病,都跟痰湿不无关系。
估计很多人也都学会了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总感觉嗓子里有痰,腹胀、大便黏,舌头伸出来一看,舌苔很腻,那你多半是痰湿体质了。
而且,痰不是固定的,它善于游走,且因所处位置不同,症状也不同: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也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中医里有一个专门针对痰湿的经典方子,叫做“二陈汤”,现在也有相应的中成药“二陈丸”,方中半夏、陈皮选用较陈久者以减其燥散之性,故方以“二陈”为名。
如果你是痰湿体质的话呢,就可以选用“二陈丸”来调理了。
二陈汤的方歌方义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方义: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配方仅六味药——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和乌梅。然而,这六味药的搭配却是妙趣横生。半夏与陈皮这一对良伴,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仅用药精准,还能将复杂的病理关系剖析清晰。
半夏,这位药界的辛温先生,凭借其燥湿化痰的特性,成为方中的君药。它如同一位指挥家,把握着痰堵塞的道路,将其打通。而陈皮,作为臣药,既能帮助半夏理气行滞,又能加强燥湿化痰的能力。这两味药的搭配,仿佛是音乐中的旋律和节拍,相互配合,共同打造出和谐的药效旋律。
茯苓和炙甘草作为方中的佐药,它们的作用犹如健脾祛湿的保健师。茯苓和炙甘草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壮脾胃的保健环境,从而防止痰湿的再生。橘红和茯苓的组合,是祛痰剂中常用的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黄金搭档。
生姜这位使药,它的加入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既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而乌梅的加入,则像是乐曲中的尾声,既能帮助痰湿的活动和清除,又能防止药性过于燥热伤身,起到了收敛肺气的作用。
整体来看,这个方子像是一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团。每一种药物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出和谐的药效之声。这就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一首以药物为乐器的交响乐章。
总之,诸药合用,燥湿化痰为主,又兼健脾理气,为治痰的基本方剂,可谓是我们身体的“清道夫”、“清洁剂”,是一个能“清理身体淤堵脏东西”的八百年名方!
二陈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加减: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二陈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的禁忌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丸作为治疗湿痰的基本方,可因症而加减应用于多种痰证:
热痰,可加黄芩、胆南星以清热化痰
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风痰,可加天南星、竹沥以息风化痰
食痰,可加炒莱菔子、神曲以消食化痰。
当然,我们平时说的痰,通常是指咳嗽吐出来的痰,这是有形之痰,而中医说的痰,既包括有形之痰,也包括无形之痰,指的是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
中医认为痰湿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所以痰湿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且造成淤堵及气血不畅通。
所以说,要想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痰湿是不能忽视的大问题。中医有句经典名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形象地描述了痰的生成与储存。痰由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日久产生,停留在肺里,这时痰是白色或无色的。然而,当肺火旺盛时,痰就会像被加热的液体一样逐渐变黄。这就像我们平时做饭一样,火太大了,食物就会变黄烧焦。除了痰黄以外,肺火旺的人通常还伴有咳嗽、嗓子红肿疼痛、口干鼻干等症状。因此,中医认为调理脾肺功能,平衡体内火气是治疗痰病的关键。
我观察到,春夏季节,小孩子呈现肺火痰黄者为数不少!
对于此种情况,我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个价廉但效果不差的中成药:鲜竹沥口服液!
鲜竹沥口服液为竹子加热后沥出的淡黄色至红棕色的液体,具焦香气,可通利上下,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北宋药论性本草《本草衍义》中有言:“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此话甚是,中医人当高度重视,不能因为鲜竹沥价格便宜就舍弃不用!实践证明:鲜竹沥是一种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用量需大,轻者枉效!
一般来讲,轻量一次30~60ml,大量一次100~200ml。
如果服用后感觉胃部寒凉,可用生姜煮水,兑入鲜竹沥即可!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有“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之说。
也就是在提醒我们:竹沥大寒而滑利,只宜热痰,恐伤胃滑肠;生姜汁温中益胃之功,可减消竹沥寒胃滑肠之弊!
需要提示的是:鲜竹沥性寒,主要用来清痰热。白痰、鼻流清涕及脾虚便溏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