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这两种情况不可攻之

阳明病属于里阳证,具体分为吐、下、清三法。仲景通过条文提示,即使见到一些下法指征,也要认真辨别是否可攻、可下。

呕,不可攻之

呕常见于半表半里,如小柴胡汤方证,故多个条文中以“不呕”作为排除半表半里的标准,如桂枝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的“不呕”。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可能存在表证未解,呕多属半表半里,虽有阳明证,说明目前可能是三阳合病或少阳阳明合病。不是单纯的阳明病,因为表证、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因此本条强调不可攻之,不能单纯攻下,否则容易导致表邪或半表半里邪气入里。治疗上可从小柴胡汤加减论治。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少阳阳明合病,如大柴胡汤证,也存在呕多(呕不止),和解半表半里与攻下同时治疗,也不能单纯攻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条强调的是,即使有阳明病的攻下指征,但由于呕的存在,说明不是单纯的阳明病,不可攻下,怎么办?

可以先表(半表半里)后里,如先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治里。或表(半表半里)里双解,如大柴胡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本条是痈脓导致的呕,呕是标,痈脓是本,治病必求其本,故曰脓尽自愈。

临床上要辨证论治,不是辨症状论治。呕吐也好,发热也好,下利也好,便秘也好,都只是一个症状,是标,临床上见呕不能单纯止呕,见热不能单纯清热、退热,见利不能单纯止利,见到便秘不能单纯通便。要找到病因去治疗,要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在找病因,证就是病因。

心下鞕满,不可攻之

心下鞕满,有实证的时候,也有虚证的时候。属于里实证的心下鞕满条文如下: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属于虚性的、不可下之的心下鞕满(心下痞、心下逆满、心下满),条文如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瓜蒂散、栀子豉汤也有类似心下痞鞕的症状,虽然属于阳明病范畴,但无热实,也不能攻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实证的心下鞕满,如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十枣汤证等。虚证的心下鞕满,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的主症都是心下痞、心下痞鞕、心下痞鞕而满,再如桂枝人参汤的心下痞鞕、旋覆代赭汤的心下痞鞕,都属于虚性的痞鞕、痞满,所以都离不开人参。

因此胡希恕先生认为,心下满的时候,往往多虚证,如痞证多用人参,就说明有虚的因素。

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满,也就是自觉胃脘部胀满、鞕满,需要结合腹诊,即按之疼痛者为实,可下之,按之不痛者为虚,不可下之。因此遇到心下鞕满,需要辨别虚实。

本条强调,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说明不是一个实证,此处的心下痞鞕,属于虚证。

哪里虚,邪气就往哪里凑,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虚,所以邪气(如热邪、水饮)凑之,结于心下,形成心下鞕满,必然是按之不痛。就像甘草泻心汤说的“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邪行如水,惟洼者受之”,都是一个意思。

虚证的心下痞,不可攻之,下之更虚其里而利不止,利不止则伤津液、伤阳气,甚则阴阳离决而亡,若利止,则有恢复的机会,故曰“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