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五运六气于《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外感病的专著,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凡是外感病都离不开四时,而四时六气,都离不开五运六气历。所以说你学习外感病,必须好好学习五运六气历。因为所有的外感病都离不开五运六气。比如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就是依据五运六气来注解的,他把五运六气的一些图,放在了《注解伤寒论》的卷首。张仲景写作《伤寒论》,依据的就是五运六气历。
因为大家现在看的《伤寒论》都是「洁本」,把前边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都删掉了,所以有些人根本不去看《伤寒例》。可是,伤寒例证实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导读」,在《伤寒例》里边,全部讲得是五运六气历。
可是现代人,由于在《伤寒例》里边看到两句话,认为王叔和是这样写的,这个不对啊,那仅仅是王叔和的一个批语罢了。还有,即便退一万步说是王叔和写的,但王叔和是晋代的,也就是说起码晋代之前,就有了五运六气历,绝对不是到了唐宋时候才有的。所以说,不仅仅是王冰加入的《伤寒例》。实际上,《伤寒例》就是专门讲五运六气的。《伤寒例》首先讲得就是四时发病,张仲景讲四时发病,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四时正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气为病;另一部分就讲得四时流行之气为病,就是客气为病。
主气为病,客气为病
所以说在《伤寒例》里面,四时正气属于主气,是属于地道的;四时流行病,是属于天道的客气为病;用我们现代话说,普通性的感冒就是属于四时正气,主气为病;流行性感冒,就是属于天道的客气为病。所以说张仲景首先在《伤寒论》里,把这两点分得清清楚楚。分清楚后,张仲景就把这两点分开来讲。
四时正气为病,属于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发的病,五运六气叫「主气为病」;流行病《伤寒例》叫「非时之气为病」,就是客气。这一部分内容全部来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在《伤寒论》里边,六经为病,就是太阳病,《六元正纪大论》叫太阳司政,下面排下去的叫阳明司政、少阳司政、太阴司政、少阴司政、
厥阴司政,这正是《伤寒论》里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所以说《伤寒论》里六经的标题就是来源于《六元正纪大论》,是讲客气的。
《伤寒例》里张仲景把一年的六气客气,按照春分秋分,分成两大部分。大家知道,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从赤道分两部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分的北半球、南半球。张仲景交代从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太阳运行到北半球时,按正常来说天气是温热,就是四时正气,可是如果按照客气加临到主气之上,如果流行夏行冬令,夏天行得冬令,就拿今年来说,今年是甲辰年,就是夏行冬令,这段时间如果发生流行性感冒,张仲景把他命为「寒疫」,统一的,非常简单,寒疫。我们现在的人分得太复杂了,不符合张仲景的原说。
今年是甲辰年,「辰」是「太阳寒水」,「甲」是湿土太过,所以「寒湿重」。寒湿重也分阶段性,张仲景把它分为三段,从春分到夏至前这段时间,天气还不太热,感受了寒邪,这时候寒疫比较轻;夏至前后,天气热多了,热重了,热深了,这时候寒疫病情加重;过了夏至,到了秋分之前,就是大暑到秋分这段时间,天气热减下来了,这时候寒疫就会减轻。
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夏行冬令,寒凉、寒湿之气越重,里边的郁热越重。用现在的话就是「寒包火」。这时候里边的郁热相当重,郁热到一定程度,就要郁发。因此,天气就会突然发作特别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了,到现在看得清楚了吧?气候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忽冷忽热。但冷了之后,暴雨冰雹——这就是寒湿之气,突然热起来,就像前一段时间,中央气象局报道,特别是七月的十二、十三这几天,是历史上很热的几天。
而郁热暴发了以后,不仅仅表现在旱或涝这些方面,还表现为地震、火山等。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理解这一点。因为今年正好符合这个情况。大家经历了就比较清楚了,就比较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