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两套六经系统

《伤寒论》里六经分两套。刚才给大家讲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这一套来自于《六元正纪大论》,就是太阳司政、阳明司政……这一套,它是讲客气——这是一套《伤寒论》的六经。另一套《伤寒论》是人之阴阳,就是六经。六经欲解时的次序是什么?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你看,题目不一样吧?现在大家都是拿的题目上的六经,根本不顾六经欲解时的六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怎么能够讲清楚《伤寒论》呢?所以说学《伤寒论》,首先要把这两套体系学清楚了。

内经在《六元正纪大论》,说得很清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天之阴阳」。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上奉之」。你看一个巧妙的「上奉之」,就说明三阴三阳是六气的名字,也就是六气之本。三阴三阳是表,就是说三阴三阳是六气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从母亲肚子里爬出来,谁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给你取个名字,都认得你了。三阴三阳就是六气的名字,那名字怎么对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的名字就叫太阳,燥气的名字叫阳明。《内经》很基础,给得很明确。这才是六经的本质。什么是六经的本质?内经原文说得很清楚。把这个搞清楚了,学习《伤寒论》,根本不是问题。

还有五行,《内经》的原文都有定义的,六经都处于太阳南北回归线视运动。太阳主寒温,寒温的变化就是六气。所以说把三阴三阳搞清楚了,六气问题就不大了。

《内经》上接着就分析了,在《伤寒论》里边,张仲景就把这个分得很清楚。六气分了伤寒和温病,伤寒伤人阳气,最成杀厉之气。只要感受了伤寒,那么春夏阳气也就是感邪的阳气,必然要受伤。受伤怎么办呢?阳气不足了嘛,要解救阳气了,这时张仲景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给出了大小青龙汤;大小青龙汤,是解救春夏阳易系统的阳气。为什么叫青龙?左,阳气。你看这样就好学了吧?有运气加到《伤寒论》里边。

那温病呢,伤人阴气。也就是秋冬阴易系统。秋冬阴易系统这部分重点在于肺。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问阴易系统的热怎么办啊?张仲景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用大小白虎汤,来解救阴易系统。你看张仲景非常有条理,张仲景完全来自于《内经》,《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就是什么?阳气嘛。阳气要升发了,是厥阴少阳的阳气要升发。那么,右呢?阳明、少阴。阴气要下降。所以《内经》里边告诉我们:这就是五运六气里的标本中气,叫做「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够系统了吧?

所以说,你把握了五运六气学习《伤寒论》,一点都不困难。这是张仲景分的伤寒温病,照顾到了春夏阳易系统,秋冬阴易系统。另外张仲景还以横隔膜为界,横隔膜之上,病发于阳;横隔膜之下,病发于阴。病发于阳,横隔膜之上,张仲景给出了太阳阳明合病;横隔膜之下,病发于阴,给出了五种泻心汤。等你学会了五运六气,再跟《伤寒论》对照起来之后,你学《伤寒论》就一点不困难,特别是针对太阳病三篇的涵义。

现在的教材都不讲伤寒太阳病三篇的意义是什么?都是经证、腑证、坏证就行了。完全没有了。可是张仲景分的太阳病三篇,第一篇,因为我们的体表是国防,要护表。阳气为外,怎么让你不受病、不发病呢?首先是你把国防建设好了,体表建设好了。体表是阳气。所以说太阳病的上篇就是解决阳气固表卫外的问题。以桂枝汤为主。当国防没有建设好,邪气进来以后,就发病了。寒病,就是太阳经中篇的内容。到了太阳病中篇,就专讲邪气进入人体发病了。

因此,他就讲的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伤寒、温病,都在这一篇,直接给大家说了。根据病理病机,张仲景太阳阳明合病,麻黄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温病的葛根汤主之。你看两个重要的方子。当有了这个病,到了你身上了,可是你这个医生,没有把握好,而是错误地治疗了,「并发于阳,误用下法」,变成结胸了;「并发于阴,误用下法」,变成痹症了。

结胸、痹症,就是太阳病下篇要解决的问题。你看,张仲景三篇有特殊的意义,你必须按这个步计走。可是现在呢?不讲。所以说,大家要好好学习五运六气,太简单,太系统,非常适合于临床的应用。大家要充分地理解五运六气的临床实际意义。

如果大家把五运六气学好了,你们人人都可以当个好大夫,当上名医。只要你们能主动去学习,并不难。比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好地多。特别是六经辨证不分《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你怎么能辨好?但是,五运六气分地很清楚,不会混淆。这样大家就便于学习、便于应用,而且逻辑性强、系统性强,掌握起来非常容易。

到时候你把它学好了,只要患者报上出生年月就行了,不要求日时,就可以了。再一个就是五运六气分的两大部分,要明确。五运六气第一个分的司天在泉部分,司天在泉部分,就是专门让你系统地学习,外感客气加临于主气之上的常或变,这仅仅是针对外感来说的。而五运六气更重要的一部分是什么?是标本中气理论。标本中气理论是五运六气的核心。

现在讲五运六气的人根本不重视标本中气这部分。而标本中气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它涉及到左右阴阳的升降,涉及到二至阴阳的更生,还涉及了肠胃的太极部分,这三大内容非常重要。可比司天在泉重要地多。

张仲景统统都涉及到了,《伤寒论》这部分就是重点涉及到了司天在泉,而《金匮要略》涉及到了标本中气理论。而这一部分,后来又被李东垣继承,搞了《脾胃论》,《脾胃论》就是专门针对太极部分来说的,所以说五运六气你学好了,从外感到内伤,这一个系统就全下来了。临床中非常实用。

我在临床中这么多年一直用,非常实用,而且患者是认可的。建议大家,最好针药一起用,治疗效果更好一些。所以说,我再次让大家好好去学习《内经》,《内经》并不难,五运六气并不难。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