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合并病四定法
合病并病在发病过程中有不同,但临证治疗无别,故以下统称合并病。经方的合并病概念,是经方独特的理论,与医经的合并病概念不同,合并病的内容不只是用合方治疗那么简单。今介绍合并病的论述及其经验,尤其对定法的论述。
在《伤寒论》记述了古人对合并病,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了科学严谨的规律,不但体现了常用的经方辨证论治概念,即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的规律法则,还总结出治疗合并病独特的规律法则,尊称为“定法”,是经方特有的理论、学术观点,《黄帝内经》是没有的。
提出“定法”这一词,是在讲太阳病篇的时候,像《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发汗或下后,而表还不解者,一般不得再用麻黄汤以发汗,而宜与桂枝汤以解肌,此为定法,须记。”
用麻黄汤发汗后,还有表不解,这时候再也不能用麻黄汤了,只能用桂枝汤解肌,这是定法,这是第一次提到“定法”。
在解读《伤寒论》第100条的按语写道: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故此腹中急痛,半属于小建中汤证,半属于小柴胡汤证。先与小建中汤,亦先救里而后解外的定法,非是先试之以小建中汤,不愈,而又试之以小柴胡汤也。
在讲解《伤寒论》第372条按语:表里并病,里实热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里虚寒须温补者,宜先救里,而后攻表。此为定法,前于“太阳病篇”164条已屡言之,宜互参。
这里主要学习有关合并病治疗的定法,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讲四个定法。
第一个定法:太阳阳明合病,先表后里,不可先治里
这是在太阳病小结里讲到的,这一定法所见条文很多的,比如《伤寒伦》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主之。34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还有很多条,比如39.48.63.118.131.201……
录音原话这么说的:“我们讲太阳篇,讲很多东西,讲些定法,什么叫定法呢?要有表证先解表,这是定法。” 这是给定法下个一个概念吧!
“我们方才不是说了并病、合病,大概是并病最常见了,最多了。表里都有病,并病嘛,外面也没好,里面发生了。那么这种表里同时有病,如果里实应该攻,要得心下痞,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但是它还恶寒,表证末已,得先解表后攻里。(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㾂,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太阳阳明合病时,必须要先解表,不能先治里,这与91条正相对,即太阳太阴合病的时候,急则救其里。这是经方特有的概念,并不是说表里合病都一样治,不是的!所以《伤寒论》有好多条,比如第31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应该太阳阳明一块治啊!但是葛根汤大伙都知道了,是治疗太阳的嘛。为什么用葛根汤啊?这就体现了定法,有表的时候,不能治里,有拉肚子吧,是阳明里证,但是你不能治下利,必须先解表,所以用葛根汤。
为什么叫定法?好多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体现在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太阳阳明合病要先解表,如果直接用下法,会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寒颤的症状,严重还会出现死亡,现在叫“输液反应”啦。如果不及时抢救,容易死人的。131条就是说的这个定法,多么的重要,你不遵循就是违犯了定法,要死人的!
大家都知道安宫牛黄丸是个好药,还有很多寒凉攻下的中成药、注射针剂等,没有表的时候,你用它是好药。如果还有表证,你不解表,违反定法用攻下药,就容易出现误治,好多人就归咎于“输液反应”,那是输液反应吗?领悟读伤寒,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它是违反治疗定法,是没有认识经方理论造成的。
当然,这从侧面印证了经方合并病论的科学性!
胡老对于合并病的治疗非常重视。
吾儿四岁时,一日发微热,不欲食,适我外出,祖母予安宫牛黄,次日即昏迷不知人,发高烧无汗而喘,脉浮数,面红皮下隐隐有红疹,知为凉药所误也。其舅高润锋,正于同善堂学中医,乃请医校老师数人会诊,认为麻疹重症。拟方不外清热解毒之品,私与润锋商议,无汗而喘明系表实,不用麻黄,将何以治?因与麻杏石甘汤,因无汗减石膏用量,服后汗出疹透,遂愈,可谓幸矣。
胡老儿子四岁时,他大概25岁、26岁这么大年纪吧!胡老那时候还做中学老师的,中学英文老师,还没搞医呢!这么短短一个病案,是胡老讲课录音快完的时候,讲了以后写的笔记本,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这里头你看看,一日发微热,一日发微热是什么,有表证吧,这说明这个。这个奶奶给的安宫牛黄,有表证的时候给的安宫牛黄,安宫牛黄是治里的,都是苦寒的药,是治阳明的。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奶奶不知医,只知道安宫牛黄是个好药,就给孩子吃了,胡老不在家嘛,结果造成了昏迷,这个造成的结果,就是凉药所误也。应该先解表,而先用的凉药误入于里,就是这个过程。
这个舅舅和同善堂的医生们讨论了,打算用清热解毒的办法,都是温病派的一些思想。胡老看了以后,告诉他这个办法不灵的。这个症状是明系表实里热,不用麻黄,何以为治?怎么能治疗呢?必须解表才行,不解表哪行啊?因为表还有呢,是太阳阳明合病这个情况,然后给的麻杏石甘汤,石膏的用量小一点,服后汗出,好了,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我们看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病案啊!警示:辨六经的重要性,解表的重要性,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里而危及生命!幸亏胡老回家后,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转危为安。为什么暮年写下这个案例啊,因为这个案例给胡老的启发很大啊!后来影响其批判吴鞠通,不明六经,温病用桂枝汤,动辄用三宝、安宫的错误。
胡老写下这个病案可能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了悼念其儿胡原道。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病案,青年治愈,暮年写下,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胡老始终理会读伤寒,思考一个问题:辨六经的重要性!仲景书的六经理论,是临床经验教训、治病规律的总结。其中总结表里合病、并病的治疗原则,胡老总结称为定法,不能违反。书中再三强调:“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里因作结胸”,病由表入里而危及生命!本验案鲜活地体现了这一理论,以临床实验证明,幸亏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转危为安。
这一验案似乎影响了胡老一生,即始终理会读《伤寒论》。在研究《伤寒论》时联系了这一病案,在讲《温病条辨》时联系了这一病案。胡老写下这一验案,嘱托后世经方家必须重视六经理论。
经方治病疗效好,主要不只是方好,更重要是六经理论的科学性。思考中医理论,《伤寒论》六经实质及其重要性。
医经、时方温病派对合并病的论述有明显不同。这是一个博士论文写的,吴又可首创“温病下不厌早”、“逐邪勿拘粪结”,是吴又可针对张仲景“伤寒下不厌迟”之说提出的。若温疫之邪入于里,见有可下之证,就可以使用下法。吴氏十分重视下法的应用,并认为下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吴氏指出:“若舌苔由白转黄、黑苔、或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舌砂苔、唇燥裂、唇焦、唇口起皮、鼻孔如烟煤.口臭、口燥渴、目赤、咽干、呼吸气如喷火、小便红赤或涓滴作痛、大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潮热、善太息、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等四十症,均属可下之证。由于温疫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入其里。若里气结滞,使气机闭塞不通,则膜原之邪不能透达,表气亦不能解,故而攻里尤重于解表。”
这是一位博士在“博士生论坛”上发表的《从伤寒、温病的治法演变探讨中医立法思维》学术论文,认为吴又可针对张仲景“伤寒下不厌迟”之说,提出的“温病下不厌早“是对仲景学说的延续和创新。实际上是他从温病学的角度提出的,他认为太阳阳明合病的时候,可以先用下法。但仲景书说的是“必须先解表,不能治里”,而且临床证明了,有表证的时候,用攻下法,是要出事的呀!所以,吴又可、吴鞠通,是对仲景的严重背叛!实属诬古人而误后世!
你看呀,这个博士认为吴又可发展了张仲景医学,实际发展了吗?他没有理解中医,而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没认识到定法的重要性!在有表不解的情况下太阳阳明合病,先下要造成生命危险,造成结胸,《伤寒论》131条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所以,吴又可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这是跟张仲景唱反调的,这是错误的,临床也证明这是错误的。
最后还要说明一下,临床治疗太阳阳明合病有两种治法:1、太阳阳明合病不可舍表治里,应该先表后里,这是定法;2、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治。这个要说明一下,可以同治,但决不能先治里。
这里头要说一下,中医界存在不良风气已久,对仲景书误读。
他们不懂,临床经常出事,造成这个的原因在哪呢?章太炎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隋唐、两宋唯巢元方多说五行……金元以下,如守真、洁古,明清之景岳、天士诸师……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期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
所以中医不能进步,是什么原因呢?用阴阳五行这个理论做中医的理论,造成一些理论上、临床上的错误。所以章太炎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盛!”治疗伤寒我们与西医对比,《伤寒论》它是占上风的,医经不行,为啥?是它理论不行!
所以这里头要强调一下: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经方原创思维理论体系和医经理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经方的理论体系就像北斗导行,辨六经、辨方证有唯一性;而医经有五运六气、五行导行,多诡辩。你说脾虚,他说心虚,都对,你不能说绝对的不对。所以,这里头没有一个唯一性。
在讲述脏腑辨证、五脏辨证的时候,“现在这个脏腑辨证,是大成问题啊!我不爱说,一说这里头不怎么合适,最成大问题!真成问题呀!……你辨和他辨准不一样……一个病,马上十个人出十个辨证……准辨不出一个样来,也不能开出一个方子。”五行理论它是诡辩呀,脾虚和肾虚它都能说的来,你说脾虚也对,他说肾虚也对,所以他没有一个唯一性,不像经方他有个唯一性。
两种中医理论体系是不一样的,这是中医是的现实,必须承认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这是讲第一定法。
第二定法:太阳太阴合病,急则救其里。
也是在太阳病小结里头,这个录音,讲到372条、91条、92条时侯提到了,“如果里虚寒需用温补,你要先救里而后救表,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下利清谷,他也有发烧、头痛等等,你得先治下利清谷,那个脉当然也大概都是一个沉微、沉细这一类的脉,这个你不能先解表,虽然身疼痛,发烧啊头痛啊,不能先解表,这是定法。”
所以,有关六经合并病的治则,这里头不光是辨方证,仲景讲的是六经,表里相传,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你们看这个(举案例),杨某,女,58岁,2012年4月29日初诊,晚饭后着凉出现头痛,面热恶寒,腹泻,西医诊断:病毒性肠炎,经输液治疗3天毫无结果,因为病毒性肠炎嘛,西医肯定是没效,它没有别的就是输液维持,但是输液的时候啊,一输液他就拉肚子,一天拉十几次,质稀没有东西都是水,输液也拉,喝的水呢也拉,这是个桶啊,根本没有吸收功能啊,腹痛不明显,身畏寒,手足冷,舌苔白根腻,脉沉细。这个病在临床也常见,病毒性肠炎啊。经方认为先辨六经,根据症状反应分析,我们分析什么呢?太阳太阴合病,你看头痛,面热恶寒,太阳吧!腹泻质稀,四逆啊,这是什么?是太阴。
辨六经是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用四逆汤方证。为什么不表里合治?因为里急啊,太阳不管,甭管了,所以用的是四逆汤,用炮附子15克,炮姜10克,炙甘草6克,结果:服了一剂以后,泻止了,就好了。因为她好长时间不吃东西了,喝一点粥吧,她喝了一碗粥以后又腹泻3次,为什么呢?里虚寒太厉害啊,饮食无味,嘴都没味,出现了心下满,所以上方加了党参10克,四逆汤加人参,所以服一剂全好了。
这个病例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我们治疗起来,辨证准确了,用药很简单,很快治愈,如果不是先治里,先解表治太阳那就坏了,不但不好,还可能死人啊!
第三定法: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这是也讲太阳病小结的时候讲的,讲到了99条,“三阳并病,既有少阳,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啊,应从少阳治之,此亦定法。”
“虽然有表证,但是他有柴胡证,有少阳病,少阳不可发汗;甚至也有里证,也有少阳病,那么少阳病也不可下,这个汗下俱当力戒,就只能用柴胡,要不然柴胡这味药应用范围比较多啊,这也是定法,太阳篇病也有。”
讲到三阳合病,因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这不是太阳吗?胁下满,这不是少阳吗?手足温而渴者,就是阳明。所以这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治疗。为什么这样呢?少阳,不可汗,不可下,只能用和法,就是讲这个道理。
我们临床也常遇到三阳合病主治少阳。有一个孩子,当时十几岁,2014年8月1日我们正在高速路上,来了一个电话,因为这个孩子原先是鼻炎,慢性鼻炎,经常胃脘满闷,吃中药,这次他突然发烧了,高烧,恶寒,体温40C°以上,而且“身痛如刀砍,疼得要命”,这是他的原话,但是他有口苦心烦。这个病历记载很简单,但是非常典型。我们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口苦为少阳,心烦为阳明,还有表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还有阳明里证,这辨方证用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处方:柴胡24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3片、桔梗10g、生石膏45g。到了晚上,我们到了唐山的宾馆,给他发去了药方,服药一剂后,第二天早上,就告诉我说烧退了,身疼减轻了,这就是非常的快。所以辨证准确了,治疗很快的。
这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这个定法。
第四定法:外邪里饮必同治
就是太阳太阴合病里饮明显的时候,必在解表的时候同时利饮,这是一个定法。也是在讲太阳病小结的时候讲的,代表条文:《伤寒论》第67、28、78条。
“那么还有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这个人内有停水,小便不利。这类的病你非利小便不可,你要不利小便,就来解表,不行。那个危害相当大,变证相当多。不利小便,表绝不解。有的时候解表与利小便同时用,你看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就是这个方子。像小青龙汤也是的,心下有水气,表不解。这个在临床上也很重要,这也算一种定法。”
所以,外邪里饮这种治疗不能看里有湿,就先利湿,不行的。先解表,也不行,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利饮,一块治,这样才行,这叫一种定法。这个条文也非常多,常见的苓桂术甘汤啊,苓桂枣甘汤啊,这一类的都属太阳太阴合病还夹饮,这种定法,一定在解表的时候,注意化饮。外邪里饮包括太阳太阴合病,也包括少阴太阴合病。少阴太阴合病,里饮明显的,解表同时化饮。外邪里饮必须同治,我们来看看医案,这个在临床也常见的,常见病,感冒也常见,普通的感冒发烧,这时候单用发汗药是不行的,所以用苓桂术甘汤这一类的,五苓散这类的,经常用的。
这个是93岁的老人,2005年10月26日初诊,我到清华医院会诊的一个病例。因尿猪留,留置导尿管两周住清华校医院,为什么住院啊,动员其手术坚决拒绝,这老头非常倔,做手术不肯,要求服中药。他的儿子张德骞、张德谦,两个儿子,因为认识专利局长,专利局长找我看过病,所以叫我去看这个,专利局长也是前列腺病看好了,是这么回事。会诊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房间,他耳聋,所以他说话清楚,是一个大学教师。
我问他“你哪里不舒服啊?”他用那个长沙湘潭话说“团结土匪抗日,哈哈!”后来才知道是耳朵聋,他那儿子趴在他耳朵问了好长时间才问清楚了,说了好多症状,我们捡一些有用的写上了。有什么症状啊?口干,汗出,恶寒,腰酸痛,尿储留不说了,大便干2~3日一行,其他症状就不写了,舌苔白腻,脉沉弦细滑。这个症状,六经辨证是什么?这里的恶寒、汗出就是太阳,口干就是阳明,大便干、腰酸、脉沉、苔白腻、尿储留是太阴,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是外邪里饮化热了。大伙辨方证,都能辨出一个方,明显的五苓散证。
我用五苓散加生苡仁加强利湿利尿的作用,处方是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0g、生白术30g、泽泻18g、生苡仁30g。为什么生白术用30g,因为他大便有些干,2-3日一行,属于太阴的大便干,不是阳明的大便干,所以我们用大量的生白术来治疗,再加了一个生苡仁利尿作用。二诊2005年11月1日,这个药服了5剂够症状好转,就拔出导尿管,拔出导尿管以后尿通畅了,但是有些损伤尿道,有些痛。所以后来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赤小豆15g、阿胶珠10g,服六剂以后就出院了。所以这个老头坚持的非常好,不做手术,拔出了导尿管后,小便也通畅了。
关于经方治疗表里合病、合并病的规律,总结为“定法”,我们集中介绍了这四个定法。这个表里合病仍属于六经理论,《内经》的合并病和经方的合并病概念是不一样的,在治疗方面也是和经方不一样。经方治疗合并病,有其严格的规律,《伤寒论》书上都写的。根据出现的原文,总结为定法,这在临床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经方是一个医学体系。经方治病疗效好,不是根据《内经》来的,《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而是六证,由八纲辨证来的六证。
经方治好病,关键不只是方好、药好,而更重要的是理论好!
我们今天讲的主要在强调学好经方,要学好它的理论,认识它的理论体系。因此,学习经方必须重视经方的理论体系。我讲课的目的就是一定要重视(经方理论),不是针对《伤寒论》的方,而是由六经和方证组成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