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操作中得气的分类

得气,作为中医针灸技术中的重要概念,其实质不仅体现在针感的产生,还涵盖了对于气的性质、来源的细致区分。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生命能量,它游走于人体的经络之间,维系着身体的健康与平衡。而在针灸过程中,医者追求的得气,更是这一理论实践化的具体体现。

得气之中,又有谷气和邪气之分。这两者,虽同属于气,但性质却截然不同。谷气,又被誉为正气,它代表着身体内部的和谐与平衡。当针刺得气后,医者若能感受到针下的气流畅通,和缓而有力,仿佛春风拂面,那么这便是谷气的表现。患者也会因此感到一种身心的舒适,仿佛重担得以卸下,这便是谷气给患者带来的正面效应。

与谷气相对的,则是邪气。邪气,如同狂风骤雨,来势汹汹,针下的感觉便显得紧张而疾烈。医者可能会感到针下涩滞,仿佛有阻力阻挡着气的流动。对于患者来说,这种针感可能会带来疼痛与不适,甚至有时难以忍受。但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针感,医者能够准确地判断邪气的存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和治疗。

《灵枢·终始》中对这两种气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告诉我们,邪气与谷气,虽同为气,但性质和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医者需要细心体察,分辨得气是邪气还是谷气,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只有准确地判断气的性质,才能确保针灸的疗效,实现中医针灸的精髓所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急性疼痛的情况,如胃脘痛、胆结石、肾结石等引发的剧烈绞痛,或是内风暴动导致的四肢抽搐,以及高热患者身体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些特殊情况下,进针后往往会引起患者强烈的生理反应,表现出针下的痉挛收缩,产生紧涩疼痛的感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邪气”,它反映了患者体内气血的紊乱和病邪的抗争。

面对这种情况,医者需要灵活应变,稍停针锋,转而采用轻柔的手法,在针穴周围或上下方进行揉按、循摄等操作,以调和气血,舒缓痉挛。待患者症状有所缓解,针感逐渐变得柔和时,再行针治疗。

当针刺得当,症状得以缓解时,针下的感觉会转变为柔和,既不显得紧张,也不显得空虚,这种状态被称为“谷气”或“正气”。它是患者体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表现,也是医者施针得当、治疗有效的象征。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医者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灵活调整施针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要保持信任,配合医者的治疗,共同抵抗疾病的侵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