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脉测证和以证测脉关系辨析

以脉测证和以证测脉,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两种辨证求因方法,灵活地运用切脉审证手段,达到正确辨证施治的目的。

同时,这两种方法不是孤立应用,而应互相对照,脉证合参。

应当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两种方法呢?

01

以脉测证,就是以脉求证。

先持其脉,然后按顺序了解其证,使脉证符合,病机明确。

例如,患者脉弦,其症见面赤、舌红、头晕、目眩、眼赤,病机符合肝阳上亢;

若症见紧锁双眉、手按其腹、脘腹疼痛、舌暗淡、苔白,病机为寒凝肝经;

若其症见两胁胀痛、腹胀、胸闷、食纳欠佳、精神不振、舌暗红,病机为肝郁气滞。

以上三种证型表现各异,为何都属肝系疾病呢?

其中,主要依据就是以肝主弦脉而确定,这就是以脉测证。

仔细分析以脉测证特点,不仅可推测症状,还能检验证候,最终达到推理分析病因病机的目的,其中寓有脉证相参之意。

02

临床,发现部分乙型肝炎、糖尿病、胆石症的患者,虽然经检查确诊,但没有明显症状,或者没有与其病相关的自觉症状,这又如何辨证治呢?

应以脉测证,脉病结合,辨证论治。

例如乙型肝炎病人,若其脉弦、苔腻,属肝郁气滞,病毒内蕴,应用疏肝解毒法;

若脉弦细数,伴口干、便结、舌淡者,属阴虚肝郁,宜用养阴疏肝法;

若脉弦细,伴便溏、神疲、舌淡者,属肝郁脾虚,宜用疏肝理解法。

又如糖尿病患者,经过多种治疗,三消症状已消失,但诊其脉仍沉细,属气阴两虚,宜用益气养阴法;若脉沉弱,伴面浮、肢肿者,属肾阳虚损,则用温阳补肾法。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可得到理化检查证实。

03

以证测脉,就是以征象来测定脉象。

因为脉象表现不易标准化、规范化,加上脉象类别繁多,使人很难领会,仅单脉(主脉)就有27种,还有相兼脉、特殊脉、无脉等等,确是使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胖人的浮脉与瘦人的浮脉并不一致,女性的弦脉在男性不一定是弦脉,体力劳动者的沉细脉与脑力劳动者的沉细脉完全不一样,体弱者的浮脉与体壮者的浮脉并不能强求一致。

因此,给临床定证定脉造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以证来测脉。

例如,一个风热感冒发热患者和另一个肝阳上亢患者,脉象都表现快而有力,前者可定为浮数,后者则应定为弦数。

又如,一个久病体弱者和一个中暑昏厥患者,脉象都是细弱无力,前者应定为脉沉细,而后者则应为脉沉伏。

这就叫以证测脉,或称以证定脉,实际上也是脉证合参。

04

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时一种优选方法,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诊率。

在临证时,脉证相符,辨证施治准确性就大。

但是,临床上并不完全如此,往往脉与证大不相合,医者必须全面考虑,辨析真伪,排除主观臆断,尊重客观事实,当机立断,采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抓住有利的一面,才能掌握疾病的症结所在。

舍脉从证,就是认证不认脉。

因为证与脉不相合,而症状表现较突出,这时只好凭证论治。

例如,外感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白,而脉不见浮象反现沉细无力,多因邪气盛而正气虚,正气不能鼓动血脉流行,这时要舍脉从证。

这个证就是虚人感冒,必须采取扶正祛邪、益气解表方法。

又如老人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泻下赤白冻、苔黄腻,脉应沉数而反浮大,脉证不符,正是邪盛于里,虚阳外脱之象,这时就要舍脉从证,急清其里,后扶其正。

舍证从脉,就是认脉不认证。

因为脉证不合,而脉象表现又突出,这时就应凭脉。

例如,脉沉迟无根患者,反表现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虚烦不得眠,是虚阳外越之象,此时应舍证从脉,治以育阴宁络,潜其浮阳。

临床上,临床辨证施治,要细心观察病人,脉证是否一致,脉证一致,则治疗顺手;如脉证不符,就要抓住真实的一面,灵活地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认真掌握,脉因证治,才能正确应用理法方药。

舍脉从证,往往多于舍证从脉,临床上诊脉辨证,不能全照书本上生搬硬套,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否则搞不清方向。

因为证象容易反映,脉象不易体会,此时需要临床医家多下功夫,认真思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