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久咳不愈

按解剖,食管与气管平行,一进食物,一通气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本该井水不犯河水,两者“和平相处”。但是,当患反流性食管炎时,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有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伴有咳嗽,咯痰等气管、支气管炎的症状。据文献报道,反流性食管炎与哮喘、咳嗽发病的机制有关。胃酸反流至食管的同时,可能吸入气管,直接刺激气管黏膜,从而引起哮喘、呛咳。尤其在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高反应性的自主调节障碍,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降低和频发的短暂的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更易使胃液反流而发病。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长期患有慢性咳嗽,咯痰,胸闷甚至哮喘等症,按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者,要想到是有否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

案 1

张男,28岁,中等敦实身材。2003年冬季受凉感冒后,咳嗽、咯黄黏痰不止。自服感冒类药,症状反而加重。西医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予服抗生素类药物月余,症状有所缓解。2004年1月因又出现咳嗽、咯痰,但服抗生素无效,求中医呼吸科诊治,予服养阴清肺、化痰止咳类中药凡治1年,仍效果不彰。

百般无奈,花20元挂号费来余处一试。2005年2月15日初诊:患者但诉咳嗽,咯痰,余无不适。但经仔细询问,尚有胸前区灼热感,胸闷明显,饱食后自觉有胃内食物及酸水上泛,舌红苔黄,脉细。胸透检查无异常。因思过去按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全无成效,即临床拟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开出胃内窥镜检查单。在胃镜未出结果之前,且以健脾和胃、降逆制酸为治。

处方:党参15g,山药12g,白芍15g,甘草6g,陈皮10g,竹茹6g,丁香6g,煅瓦楞30g,麦芽15g,神曲12g,丹参30g,麦冬12g,金银花30g,黄芩12g,蒲公英30g,降香10g,艾叶6g,7剂。

以橘皮竹茹汤和胃降逆,并加健脾消食之品;以丹参、降香、白芍、麦冬宽胸活血;用蒲公英、黄芩、金银花等清热解毒,针对食管与支气管炎症;艾叶有支气管松弛作用,也有开胃作用。虽然患者主要因咳嗽、咯痰求诊,但并不投用止咳化痰药物。

2月22日:服上药7剂后,患者不仅胸骨后灼热感、胸闷、吞酸、反胃等症状消失,而且持续年余的咳嗽、咯痰亦同时去除。今胃内窥镜检查出报告结果,果然是“反流性食管炎”!说明首诊的临床诊断及处用药方正确,再予原方14剂巩固疗效。

3月15日: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日3~4次,质稀,时含不消化物。舌淡红,边呈齿痕,苔黄腻,脉细。原方去艾叶、陈皮、麦冬、竹茹、丁香、煅瓦楞;加茯苓30g、白术15g;金银花、丹参由30g分别减量至15g和20g。予10剂。

4月5日:服药期间未再出现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故自行停药数日。今又出现咳嗽,痰黄,喉咙疼痛而来就诊。察舌质嫩红,苔薄黄,切脉滑。处方:石膏15g,寒水石15g,黄芩15g,沉香6g,礞石15g,柴胡15g,紫菀12g,款冬12g,山豆根5g,射干3g,蒲公英30g,茯苓12g,白术12g,陈皮10g,降香10g,丹参20g。共予14剂。以上处方采用《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及《丹溪心法附余》滚痰丸(去大黄);并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化痰止咳的紫菀、款冬。

6月21日:服上药1周之内,咳嗽咯痰减去七成,痰色不再黄。今咳、痰均止,唯胸骨后又稍觉痞闷不适,尤其在食油腻物之后。处方:川连10g,黄芩12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厚朴12g,枳壳12g,白芍12g,丹参20g,降香10g,予7剂。处方留用清热解毒,宽胸活血药物,另以厚朴,枳壳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后经电话问询,再无不适出现。

以上治疗原则是肺胃同治,肃肺降胃,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处方用药体现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特点。

上案是反流性食管炎伴支气管炎的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下案介绍反流性食管炎伴支气管炎的症状主要是喉间哮鸣而痰多。

案 2

徐女,48岁,上海人。喉间哮鸣音,胸闷,痰多,每以夜间为甚,病已三年。长期在呼吸科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治疗,服化痰止咳类中药无数,但效果不佳。去年(2004年)6月,因常嗳气而做胃内镜检查,诊断为有“反流性食管炎”。开始服用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铝碳酸镁,以及健脾化痰降逆类中药,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不解如故。由本院医生引介,以求诊治。

时值2005年5月27日。患者诉平素多有胸闷,喉间哮鸣音,痰多质稀、尤以平卧及夜间为甚,时有泛酸、嗳气,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舌下静脉瘀曲显露,脉弦滑、两尺部弱。

胸片及胸部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胃镜已然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但是临床表现除了时有泛酸、嗳气等轻微的容易忽略的消化道症状外,主要以夜间平卧尤甚的喉间哮鸣音,痰多质稀等表现为主。如今中医院仿西医分科至细,呼吸科医生精于呼吸系统疾病但对消化系统疾病只能泛泛论治,反之,消化科医生熟悉脾胃病治疗但疏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害得患者往返于不同科室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今应肺胃同治,急则治标,肃肺定喘化痰为主。

处方由苏沈九宝汤、滚痰丸、二陈汤组成:莱菔子15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黄芩12g,蒲公英30g,沉香6g,礞石12g,浙贝母6g,紫苏12g,麻黄10g,杏仁12g,桑白皮12g,肉桂6g,大腹皮12g,乌梅12g,薄荷6g,降香10g,丹参20g,7剂。

二诊(6月3日):服药1周,大有起色,痰喘均减半,胸闷不再,嗳气亦减,知治法方药对路。原方去乌梅、薄荷,掺入三子养亲汤、双玉散,加苏子12g,白芥子6g,寒水石12g,石膏12g,枇杷叶10g,细辛3g,再予7剂以进一步增加化痰之力。

三诊(6月10日):痰喘减去三分之二,唯嗳气减而未除,上方减去大腹皮、浙贝母、紫苏、肉桂、二陈、黄芩;加黄连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一是取其降胃气去噫嗳;二是取其降肺气祛痰喘,一举两得,予14剂。实际上,6月3日和6月10日分批撤减了苏沈九宝汤。

之后再去三子养亲汤后予10剂。不觉已至2005年7月5日。是日,患者来诊面露喜色,告谓喉间哮鸣、痰喘、胸闷、泛酸等症均告消失,夜间平卧太平无事,仅偶尔嗳气而已。

随访:下半年欲将此案整理成文之前,经问询,患者再无不适。三年痼疾,愈于一旦。

本案治疗特点是肺(气管)胃(食管)同治,降气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