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时出现滞针怎么办

滞针是指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医者感到针下涩滞,难以捻转、提插,甚至无法将针拔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滞针现象是针灸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

滞针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患者精神紧张。当患者过于紧张时,针刺入穴位后,局部肌肉会强烈收缩,导致针体被肌肉紧紧包裹,形成滞针。此外,医者的行针手法也是导致滞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医者行针手法不当,如单一方向捻转针体,会使肌肉组织缠绕针体,从而引起滞针。另外,患者在针刺后移动体位也可能导致滞针的发生。

处理方法:

当患者精神紧张,导致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时,首先需要让患者放松心情,消除紧张状态。为了使局部肌肉松弛,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或进行简单的肌肉松弛练习。

若因单向捻转导致滞针,应立即反向捻转,以使针松动并退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针头重新找到正确的路径并顺利退出。

若患者的肌肉出现一过性痉挛,此时可以采取留针一段时间的方式,然后再行捻转出针。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肌肉得到缓解和松弛,也有助于将针顺利取出。

如果滞针是由体位移动引起的,需要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然后小心地将针取出。这样可以避免因体位改变而进一步加重滞针的情况。



预防措施:

对于容易精神紧张的患者,在行针前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消除他们的紧张和顾虑。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放松,减少因紧张导致的肌肉收缩和滞针的风险。

在行针时,捻转的角度不宜过大,避免向单向连续捻转。这样可以减少对肌肉的刺激和损伤,降低滞针的发生率。

在针刺前,要选择好患者的体位。合适的体位可以确保肌肉松弛,减少因体位不当引起的肌肉痉挛和滞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