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诊察务求过细
在搜集病人证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细致入微。范文甫先生在诊病识证时,处处留心,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病因与病源。他曾遇到一个全家患疹的家庭,其他医生用硫磺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加重。范文甫先生发现这家水缸盖上晒制了很多信石,询问全家是否饮用此水,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判断这是因为信石中毒引起的皮肤疾病。他使用防风这一独味药煎服,最终治愈了病人。
此外,范文甫先生还治疗过慈城冯某的病。冯某素患饮病,夏天患病后长期低热不退。当地的名医曾用甘温退热等方法治疗,但均无效果。范文甫先生诊断后开出附子理中汤方,并特别注明要忌葱。他询问冯某是否知道葱与炙甘草中的蜜相反,并注意到冯某家中房几上有葱烤鲫鱼。范文甫先生从这些细微之处洞察到病因,最终通过忌葱和药物治疗使冯某的病情得到缓解。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精深的医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外,善于观察周围环境、从细微之处搜寻病因病源的科学态度也是前辈医家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诊察疾病时,我们必须深入探究阴阳的属性。特别是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时,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更是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纲领。人体的一切病理变化,其实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偏盛偏衰。因此,通过细致的四诊,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的阴阳变化,是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前提。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先审明阴阳,这是医道的首要原则。只要阴阳判断无误,治疗就不可能出现大的偏差。虽然医学内容繁杂,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阴阳而已。”他进一步解释说:“就证候而言,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上逆为阳,下陷为阴;气病属阳,血病属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沉默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呼吸无力,阴微者吸气浅短。阳病者头不能俯,阴病者颈不能仰。从脉象上讲,浮大滑数等脉象皆为阳,沉微细涩等脉象皆为阴……”这些都是医学中的基本法则。
更为微妙的是,阴阳之中还存在着相互转化的情况。疑似的症状之间,需要我们精确地辨别。如果对此认识不清,极易出现误诊。因此,这也是最为紧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