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差别

当今青中年中医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病时,常常是首先考虑西医是什么病,或者是根据西医的检查结果,然后按图索骥,在中医书中寻找相关对应的病证,再予以对照进行开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老师上课时就是这样教我们的,糖尿病=消渴,肺胀=肺心病,肝硬化腹水=臌胀,胸腔积液=悬饮……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有人会问,你这样说是你个人的观点,为什么国家还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作为标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项成果在中医界是很有争议的。

很多中医名宿持反对意见,因为它会误导青中年中医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辨证必须以辨西医的“病”为前提,最后的结果是让中医的辨证自我屈从于西医的辨病。

于是乎,中医治病的最大法宝和精髓—“辨证施治”便慢慢地在后学者的心目中淡化了!

有这样一则笑话,这个国家标准出台后,在一次面向全国推广的培训班上,有人问讲台上的教授,一个西医病对照一个中医的病名,西医的病有上万种,能不能找出一万种中医的病名相对应呢?还有西医说空调综合征,中医叫什么啊?台上的教授语塞。

无独有偶,在我们病区的一次病案讨论中,有个青年医生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西医的慢性肾盂肾炎对应地下了个中医的病名,叫“肾着”。

当时有一精通《金匮要略》的教授立即指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指的是寒湿客于经脉所致的寒湿腰痛,当属‘痹证’范畴。

此患者以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为主症,当属‘淋证’范畴,怎么能叫‘肾着’病呢?”管床的医生说:“国家标准这么定的。”呵呵,那教授摇了摇头,也是语塞了。

或者有人会问,中医也辨病,而且中医辨病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金匮要略》不都是讲某某病脉证治第几篇吗?这话说得很正确,但前提是你对中医病的认识正确吗?

举个例子说吧,中医的“水肿”,其实它是一个症状的名,中医为什么拿出来作为一个病名?

那是因为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水肿,按中医的理论都能找到辨证施治的共同规律,或为表,或为里,或为虚,或为实,以阴水、阳水可以简单地分类。

西医的水肿原因很多,常见的为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你不能机械地说心源性水肿就等于中医的心水,为什么?

心源性水肿形成的病因很多,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等导致心衰时均可见到,而按照中医的辨证,这一个病可以出现多个证型,而多个病又可以出现同一个证型,于是就有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西医呢,是一个病一个治疗指南、一个规范。中西医病名对照了,就把中医的思路引向了西医治疗的教条化。

于是乎,学习中医的人啊,就希望能找到治疗某病的特效中药方,全然不再记起“证”是中医治病防病的出发点,还谈什么中医的精髓—辨证施治!

请喜爱中医的朋友们一定不要忽视了中、西医“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二者是不可以画等号的!

中西医病名对照最大的弊病就是造成古今病名的混淆,必将给后学者制造极大的学习障碍,甚至误导他们对中医古籍的正确理解,也必将阻碍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在病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中医现在的病历就是这样,下一个西医的诊断,就必须给出一个中医对照的相关诊断。

说实话,在临床操作中很困难,有很多西医的疾病由于临床表现的不同,很难给出一个贴切的中医诊断来。

比如说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以辨病为心悸,也可以为不寐、脏躁、郁证等。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诊断常常误导中医的临床辨证思路,从而导致理法方药的错误。

下面说两个这方面的典型病案,都是冠心病同时有胸腔积液的,接着再说一个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例。

希望喜爱中医的朋友们读完后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正确看待中医规范化研究的“成果”—中西医病名对照规范。

案1

这是一个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胸闷气促反复发作10余年入院,常因劳累而诱发,近一年常在夜间静息状态下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长期服用硝酸甘油、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肠溶阿司匹林,病情尚稳定。近一个月来,不能平卧,动则气促,胸闷,呼吸不畅。入院时高枕卧位,呼吸稍促,咳嗽,咳少量白痰,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查体:呼吸24次/分,脉搏82次/分,血压138/70mmHg,颈静脉不充盈,左中下肺呼吸音消失,叩诊呈实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瓣膜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心电图示:Ⅰ、Ⅱ、V1、V2 ST段斜行下移,胸片示左胸中等量积液,右胸少量胸腔积液。患者6年前因上额窦肿瘤做过手术和化疗,近期常鼻出血。

入院诊断:①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3级;②胸水查因,心衰?肿瘤转移?中医诊断:①胸痹;②悬饮。

这儿为什么下个胸水查因?我们说冠心病心衰虽可见到胸腔积液,但一般是右侧比左侧多,左侧多于右侧有时候不好解释,况且患者有上额窦肿瘤病史,现在又反复鼻出血,只是有些检查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做,所以难以明确。

现在我们来看看治疗方案,西药治疗予以欣康、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口服,静滴硝酸甘油等。

中医辨证:先辨证为胸痹之气虚血瘀,予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利水,治疗半个月胸闷气促无明显改善。改从悬饮治疗,予以苓桂术甘汤等方治疗月余而无效。

这患者就是不能平卧,动则气促,而且由于服药过久,胃口日差,每日进食很少。复查胸片,胸腔积液没什么改变。家属不干了啊,说到医院这么久,没见到任何效果,意见就大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病案的前期治疗犯了什么错误?犯的就是典型的以中西医病名对照进行治疗的错误,冠心病=胸痹,胸腔积液=悬饮。

先从胸痹治疗无效,为什么?胸痹怎么说?《金匮要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所以中医的胸痹是有胸痛、短气这一主症的,该患者入院时并无胸痛,只是以不能平卧、动则气促为主症,兼有下肢水肿、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主要表现为脾虚湿滞的证候,并无典型的血瘀征象,为什么辨出个胸痹气虚血瘀来,就是受了西医的影响,西医说冠心病就是冠脉狭窄或痉挛所致,血供不好,中医书里现在都说心血瘀阻是胸痹的共同病机,这是从西医学来的观点。

胸痹的病机是什么啊?阳微阴弦啊,说的是胸阳不振,阴邪乘袭阳位。从中医角度讲,辨病不对,辨证也不对,所以效果就不好。

当你把中西医病名进行教条地对照,并在辨证时受其束缚,你也就不能正确地运用中医的辨证思维了,开的中药也就在无意中脱离了中医的辨证施治轨道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有时候临床症状确实与胸腔积液有相似之处,但也绝非只有苓桂术甘汤一法,为什么?

虽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或阳气亏虚,气化失司,津液易代谢失常,聚而为饮。

但在临床上,饮之形成非只有阳虚饮停,大凡肺、脾、肾功能失常,津液输布代谢障碍,均可导致水停为饮,当合四诊而参,治疗宜谨守病机。

现在我们来看看患者的主要症状:高枕卧位,短气,动则气促,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进食很少,便溏,每日3~4次,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一下,大家就看这组症状,不要考虑西医的胸片、心电图检查,很容易就知道这是脾虚湿滞的症状,那又为什么会出现短气、动则气促呢?

前人说得好,“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脾气虚到一定程度了,肺金失养,最易出现的就是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亏虚的证候。

大家在临床上用心观察,定会有所心得。不思饮食,每日进食很少,便溏,每日3~4次,下肢水肿,均为脾虚运化失司的典型症状。既然是脾虚湿阻,当然是健脾化湿,同时有肺金不足,当培土以生金,所以选方以参苓白术散最为适合。

药用:白参10g,生黄芪60g,茯苓30g,薏苡仁30g,白扁豆10g,陈皮6g,砂仁(后下)4g,桔梗10g,肉豆蔻10g。

关于这个方子的方解,大家都在《方剂学》中学过,我就不解释了。值得一提的是,脾虚湿阻,我喜欢用大剂量的黄芪配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治疗就从脾胃入手,先健中州,俾气血健旺,脏腑也就各司其属了。西药治疗基本未动。

患者服方5剂,饮食大增,腹泻止,精神明显好转。家属就不再闹了,取信患者的最好的手段就是临床效果。

其后的治疗很配合,15剂,双下肢水肿尽消,可以平卧,动则气促症除。复查胸片,右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左侧减半。30剂,右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左侧仅肋膈角稍钝。可以说疗效非常理想。

有人说,既然不要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参与中医的辨证,那还有必要检查吗?当然有必要,医学在进步,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对于明确病情、判断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这位患者服用中药后,临床症状好转了,胸片显示胸腔积液也逐步吸收,这就可以肯定中医的辨证思路是正确的,而且让患者看到真正的、客观的、最直接的临床效果,对我们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现今社会医生难做啊!

从后期治疗来说,完全没有受到西医的冠心病、胸腔积液诊断的影响,就是完全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四诊合参,诊断出一个脾虚湿滞的证候,仍旧使用相同西药,疗效却大相径庭,可以说后期的病情改善参苓白术散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不让西医的诊断干扰中医的辨证思维,是取得中药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

案2

我在网站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医学习的文章,有喜欢中医的朋友看过我的文章后,不远千里来到我这儿学习。下面这位患者就是他和我共同管理的患者。

患者石某,男,83岁,因反复阵发性胸闷气促半年,加重1周余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胸闷气促,无明显诱因,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经休息可自行缓解。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具体用药不详)。

1个月前上述症状发作较前频繁且加重,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小便失禁。经在当地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遂被收治入院。

时症见:胸闷气促,难以平卧,心悸心慌,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加剧,自感心气要脱,咳嗽,咳白色黏稠痰,纳差,小便失禁,大便5天未解。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220/110mmHg,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控制尚可,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吸烟史40余年,现已戒。

查体:体温36.7℃,心率84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0/80mmHg。神清,精神差,端坐呼吸,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结代。

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不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桶状胸,左胸膨隆较右侧为甚,肋间隙增宽,双肺呼吸音低,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5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音,未闻及瓣膜杂音,腹部体征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43×1012/L,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计数99×109/L,白细胞计数4.1×109/L,中性粒细胞0.67。

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多发性多源性房性逸搏;交界性逸搏;T波改变;左房负荷增加;左室面高电压。

胸片: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肺野透亮度增高;左下肺野可见片状模糊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双肺门不大,心影稍大,左心缘向左下扩大,双侧肋膈角变浅变钝,以右侧明显。双膈面低平,显示欠规整。

心脏彩超:RV 22mm,LV 53mm,LA 35mm,PA 23mm,RA 31mm,AO 31mm,EF 39.3%,FS 19.4%。

入院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Ⅲ级;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诊断:胸痹。

这位患者是在那位学生晚上值班时住进病房的,当时啊,他就按照常规的西医处理,予欣康、肠溶阿司匹林、尼群地平、维生素B1等口服,静脉予以硝酸甘油5mg静脉滴注,未做其他治疗。

第二日上班,他请我查看患者,查完房接下来我们共同讨论治疗方案,他以开玩笑的口气对我说:“教授,你说心衰中药治疗效果好,这位患者你能单用中药治疗吗?”

我没直接回答,反问他,你说患者是什么证型?如何辨证用药?他说当属心气虚衰,治当补益心气,用全真一气汤吧?

大概是他读过我以前在网上发表的文章,说全真一气汤治疗心衰的效果好,所以说到心衰,就想到我说的什么方治疗心衰效果好的话了。

由于目前西医的病名易于为读者接受,所以写书写文章的人在讨论中医的时候,常常把西医的明确诊断写出来放在讨论的前面,很多人读完了,就只记得什么方治疗西医的什么病好,却忽视了文中中医辨证施治的讨论。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中西医病名对照误导了青中年中医,在他们对中西医诊治疾病的特点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认为某一病中医某方治疗效果好,再来了相同的患者,就依葫芦画瓢,全然不明了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辨证用药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另一种原因是青中年中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中医辨证的精髓,总希望走捷径,按照中西医病名对照的原则,寻找所谓的奇方、妙方。

其结果是什么?就是临证数载看不到中医的真正疗效,慢慢地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

我开了个升陷汤,然后告诉他,除了口服的西药外,停用静滴硝酸甘油,只予黄芪注射液静滴,暂时不要用速尿、西地兰之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这个83岁的Ⅲ级心衰患者来说,停用了强心、利尿、扩血管三大类抗心衰的药物,在目前这种医疗环境下是有相当风险的。

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过,学好中医的关键,就是要对中医有信心,我不能让这千里求学的学生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那样就会动摇他的中医信念。

当然,前提是我也是有把握的,并不是拿患者冒险。处方如下:白参10g,黄芪30g,升麻3g,柴胡5g,知母10g,桔梗10g,山茱萸30g,紫菀10g,款冬花10g,丹参20g,怀牛膝20g。4剂。

服药的第二天,患者胸闷气促就有明显好转,大便通畅。

第四剂服完,胸闷气促基本缓解,已能平卧休息,但在活动后仍会出气不赢(动则短气不足以息),咳嗽较前减轻,痰白少黏,纳增,寐安。

小便有尿意后,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未走到厕所就尿在裤中,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转方如下:

生黄芪30g,参须10g,升麻3g,柴胡5g,山茱萸20g,覆盆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怀山药30g,益智仁10g,金樱子10g,乌药6g,菟丝子10g。

以此方守方治疗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胸闷气促等不适,能平卧,偶咳少痰,纳寐可,小便能自控。查体:呼吸18次/分,脉搏72次/分,血压120/60mmHg。

颈静脉不充盈,双肺无明显干湿啰音,心率72次/分,偶可闻及早搏音,无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患者出院了,我问那学生这患者是口服西药的效果呢?还是中药的效果?他说是中药的效果。我想大凡对这几味西药药理有了解的朋友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我又问他:“中医能治重病吗?”他说:“能!我没白来!”这是个小插曲。

但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是,倘若这患者不讲辨证施治,用西医的思维,按图索骥般使用心衰效方全真一气汤能取效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全真一气汤的组成和功效。

该方出自明末清初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全方由熟附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白术、怀牛膝组成。

冯氏认为患久病重病,必脏腑牵连受累,以脾肾最为吃紧,曰:“脾肾阴阳两虚,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脾阴不足,肾阴虚损。盖少阴脏中,重在真阳,阳不回则邪不去;厥阴脏中,脏司藏血,血不养则脉不起。

故用此以使火降,水土健运正常,精气一复,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气化源,全此一点真阴真阳,镇纳丹田,以为保生之剂而已,即名之曰全真一气汤。”

由此可见该方适用于脾肾阴阳两虚之危重症,其脏腑定位在脾肾,尤以肾阴肾阳两虚为关键。

再来看看这位患者的证候:胸闷气促,难以平卧,心悸心慌,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加剧,感到心气要脱,咳嗽,咳白色黏稠痰,纳差,小便失禁,大便5天未解,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结代。

参照前面我所说的大气下陷的辨证要点,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此患者脏腑定位在心肺,其病机关键在于心肺气虚,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心肺气虚治当大补宗气,所以选用了升陷汤。或云咳嗽、咳白色黏稠痰当有痰阻,但肺气虚,气不布津,亦可聚津为痰。

肾司二便,或云小便失禁,大便5天未解,当责之下焦肾之亏虚,封藏失职。但大气下陷,固摄无力,小便亦可失禁。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焦肺虚,宣畅不能,下焦亦闭,亦可有便秘,故有治便秘宣上以通下之法,前人说桔梗、紫菀可以通便即从此来。

舌质暗淡,系宗气亏虚,不能贯心脉以行血,血有瘀阻之象,故方中佐入丹参一味活血以通心脉。

第二首方只是在前方中合用了缩泉丸加菟丝子以益肾固涩,勿需做更多分析,依旧是把升补宗气放在首位,大家稍加思考就能明白。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前面我所说的心衰医案所用的方剂有几首?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真武汤、升陷汤、全真一气汤……这些方子在方剂学中分类不同、组方不同、功效不同,但治疗心衰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倘若按中西医病名对照的方法去开方,当你面对一个心衰的患者,面对这众多的有效方剂,我想你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辨证施治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决不可抛弃!

案3

接下来我们再接着说一个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经过。这是个70岁的女性患者,患冠心病5年,一直以西药治疗,心绞痛时有发生。

入院的时候,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繁到什么程度呢,只要稍一运动,心绞痛就发作,发作的时候以左半边整个胸部、左上肢疼痛不可忍受。

这位患者的爱人在我科治疗,于是他也住到了我们科。人性化管理,我们把这老两口单独安排了一个病房。

入院的时候,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房颤,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多发房早、室早。心脏彩超显示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射血分数下降等。

住院医师给予规范的西医治疗,当然这大家都知道,用欣康静脉滴注“扩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降黏,β阻滞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并预防猝死,口服贝那普利阻止心肌重构,同时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等,很标准的西医治疗方案。

实话说,当前的青中年中医的西医水平比他们的中医水平高出很多,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但确实如此,好像没有谁有能力改变。中医的前途令人担忧就在于此!

在中医院看病不给患者吃中药是说不过去的,患者入院第二天是常规的教授查房,于是便请某教授开了一个中药方。该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了九香虫,理气止痛。

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治疗了1周,患者的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睡在床上只要一翻身,心绞痛就发作,后又加上钙离子拮抗药,也没见任何好转。住院医生请示我,我说西药不行,好好辨证,把中药加上去可能会有好效果。

他就说某老教授开方了,效果也不理想啊。当然我就不好多说了,我不能否定上级医师的治疗思路吧。那就请个西医的专家会诊吧,会诊的结果,当然诊断没问题,我们提出转给他们做介入。

专家说,这位患者心绞痛这么重,可能是多支病变,效果可能不好,介入花费多,效果不好也难以向患者交待,还是先保守治疗吧。于是他提出一个治疗方案,想尽一切办法减轻心脏耗氧,一是静脉滴注硝普钠,把收缩压降到90mmHg,减轻心脏的后负荷;

二是用β阻滞药减慢心率到55次;三是用安定让患者睡觉。按照这种办法,患者的心绞痛就可能会解决。呵呵,西医就是直观好理解啊,线性思维!

接下来就按这办法给这位患者治疗,1周过去了,病情仍然没有任何改变,整天躺在床上动也动不得,还是一动就胸痛、臂痛不可忍受,需要持续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患者住院都半个多月了,再没效就真说不过去了。

患者的一朋友在周末找到我,说,教授,西医该用的都用了,就是没好效果,你给想想办法吧。要想办法就只能从中药入手了。我说,你让患者停服原来的中药,我给开药试试。

仔细地看过患者,通过四诊,得出这么一组证候:心胸疼痛,连及左臂,动则即发,持续很久,气短乏力,食少倦怠,下肢不温,夜尿频频,舌质淡红,质偏暗,脉结代无力。

于是我开出这么个方来,弃前面未服完的中药。停丹参注射液,改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生黄芪50g,白参10g,葛根30g,丹参20g,仙茅6g,淫羊藿10g,旋覆花10g,茜草10g,当归20g。患者服方3剂,胸痛大减,6剂后胸臂痛完全缓解。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目前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西医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治疗方案,如果说用药效果不好,可能也就只能用像这个病案中的教授使用的方法了。

但有一点,即使有效,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你不能整天用安定让患者睡啊,不睡了,活动了,心肌耗氧量增加了,又痛起来怎么办呢?所以对于这类患者,不能在西药一棵树上吊死。

然而很多时候,用方取不了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我有过论述。

中西医病理对照研究、病名对照的临床使用,使得当今很多中医的观点不再是正宗的中医理论了,总是或多或少地参杂有西医的成分在内,心内科中医看冠心病总是跳不出冠心病等于胸痹、治疗必须活血通络的圈子,问题就在这儿!

中医治病讲究治有病的人,其要点在于把握“生病的人”内环境失衡的关键,你把握住了,你就可能技高一筹。

想一想,为什么现在都说胸痹心痛血瘀证最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胸痹心痛其部位固定不移,这是血瘀证的一个诊断要点。

但要是仅凭这点就说有血瘀则是不对的,必须找到其他佐证,比如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增粗扭曲、脉涩等。有人会说,书上说的啊,胸痹心痛的病机在于心脉痹阻啊。

但心脉痹阻不能等同于瘀血,前者说的是病机,后者说的是病理产物。心脉痹阻说的是脉流不畅,但不一定就有瘀血产生。脉流不畅,或因寒,或因虚(气虚),或因痰,或因瘀,祛其因,其脉自畅,并非一定要用活血通络的药物为主组方。

这个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稍劳就发,气短乏力,食少倦怠,典型的气虚,气有推动血行的作用,这气虚了,你不补气,只是活血是没用的,为什么?活血药物多辛香,辛香多耗气,所以首次用的方子就没什么效果了。

后面的方子以参、芪补气,佐以肝着汤辛润通络,因有阳虚证候,再加仙茅、淫羊藿温元阳,丹参活血止痛,寥寥数味,病证很快缓解。

古人说,大病求阴阳,小病求气血,何谓求气血,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但“疏其血气”绝非就是理气活血,而是要治病求本!

中医规范化的研究是现代中医科研的一个热点,也可以说是为了争取西医认可中医而想出的一个笨办法,其本身对中医的发展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也可以说这个热点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中医辨证的精髓,中医“因人”而治其实是临床个体化治疗,这是西医应该学习的地方。

中西医病名对照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中医自身理论的发展规律,至少,可以说只是一个探索,需要不断完善。

因此,对于中西医病名对照这个成果来说,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正确地对待,千万别忘了辨证施治才是中医选方用药和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我想,读者们通过这几例病案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感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