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治伤寒表实证的运用要点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应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互参。
这一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八个证候,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对这八证进行概括的话,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
麻黄剂的运用很广泛,首先,麻黄剂治疗诸痛是有效的,特别适用于治疗寒性的疼痛。治疗痹证疼痛的小续命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中都有麻黄。其次,麻黄剂治喘也有很显著的效果。除了麻黄汤以外,小青龙汤、麻杏甘膏汤以及后世的定喘汤等治喘效方,都以麻黄为主药。再次,麻黄剂还能治疗一些由于寒邪闭塞而引起的病证。
【出处】
《伤寒论.太阳病》篇。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粗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
【原方】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组成】
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70个(9g)。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用方指征】
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腰、骨节痛,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传统方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为主药。伍桂枝以加强发汗解表,伍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新识】
①麻黄汤为解表良方。在用其解表时,麻黄量要大于桂枝量。现代有提出麻黄、桂枝、甘草用量为3:2:1最为合适,可参。
②从麻黄汤的使用指征可以看出,麻黄汤应用典型者为表、痛、喘三大证。其表者,如表证,水肿在表,皮肤病等;其痛者,如表痛、寒痛、痹痛,治痹常用的小续命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均可作为麻黄汤加减;其喘者如治喘良方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定喘汤等都是麻黄汤加减。
③古今以麻黄汤为主加减方达40首,应用广泛。麻黄汤常用于治疗伤寒壮热,长期发热,寒闭失暗,荨麻疹,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青霉素过敏、小儿鼻塞不能哺乳,由于风寒外束而致难产、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肾炎、急性乳腺炎、呕吐、衄血等病症。
【新用案例】
①妊娠期发热:
李某,女,32岁、妊娠3个月,因劳汗出,减衣受寒,感觉身困,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周身骨节疼痛。
查:T38C,舌质淡,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滑。
证属风寒表实证。
处方:
麻黄 9g,桂枝 6g,杏仁 9g,甘草 3g。
服后盖被取汗,2 剂症愈[刘金生﹒经方治疗发热案例选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3):51]。
【用方奥妙】麻黄属汗剂之峻者,妊娠期慎用为宜。本案为典型麻黄汤证,故“有故无殒”,用之速效。
②顽固性呃逆
丁某,男,26 岁,因淋雨后发热恶寒,呃送,经治诸症减,唯呃逆加剧,声音响亮,食物常因呃逆涌出。肮腹时痛,身团头昏。
查:舌淡、苔薄白,脉浮稍紧。此乃太阳表寒未解。郁闭肺卫,经输不利使然。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呃法。
处方:
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5g,炙甘草6g、柿蒂 50g。
服1剂后呃逆减轻,减麻黄至 6g,服完 3 剂而愈[王星田﹒麻黄汤临床新用举隅﹒河南中医 1992;(6):260]。
呃逆治胃,本案为表邪干胃所致,肺主表,肺脉还循胃口。故表病常致胃气不和。单治胃则隔靴搔痒,故用麻黄汤加降逆药之柿蒂,治病求本,顽症得愈。
③手凉如冰:
蔬某、女,36岁,因感寒。出现两手麻木发凉,身困有紧缩感,头蒙,咳嗽。
查: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以太阳伤寒表实论治。
处方:
麻黄 12g,桂枝 10g,杏仁 15g,炙甘草 6g,附片 6g,细辛15g.
服 1剂后症减轻,继进 2 剂,两手渐暖,上方减麻黄至9g,加沙参 15g.继服 1 剂而愈[王星田、麻黄汤临床新用举隅,河南中医1992;(6):260]。
手足冰凉是肾阳虚征象,当从肾论治,本案手凉麻,身困而有紧缩感,是内素有阳虚,又表寒外束,故治疗用麻黄汤以散外寒,附子以温内寒,寒去阳复而病愈。
④眉棱骨痛
张某,男,31岁,感风寒后。发热恶寒,右侧眉镜骨疼痛,伴恶心呕吐,轻微咳嗽,无汗。
查:舌红,苔薄黄微干,脉浮弦。
证属太阳伤寒,面部经脉郁滞。治用发表散寒,通络止痛法。
处方:
麻黄12g,桂枝 10g,杏仁12g.炙甘草6g,藁本15g,川芎12g.
服1剂后眉镜骨疼痛减轻,麻黄减至 9g,继服 1 剂而愈[同前]。
眉棱骨痛属阳明,白芷是其专治之药。本案为感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风寒表实无疑,故用麻黄汤发散风寒、藁本、川芎散寒活血止痛,又专治头痛,盖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恰在眉棱骨部位,此用之妙。
⑤面瘫
张某、男,17岁,左侧面部麻木并阵阵抽搐,口角向右歪斜,恶寒不发热,咳嗽,恶心无汗。查:舌质暗淡有瘀点,苔微黄腻,脉浮滑。证属风寒束表,痰瘀阻于头面经络。治宜发汗解表、祛瘀化痰 通经活络。
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2g,炙甘草 6g,服 1 剂后颜面觉舒松。减麻黄、桂枝各至6g。加当归15g,全蝎10g,白附子6g,僵蚕9g。
服 3 刺后症减,去白附子加黄芪 60g,再服 5 剂而愈[同前]。
面瘫,为风、痰、瘀阻络最为多见,故用当归、全蝎,白附子,僵蚕之类。然本案又有咳嗽、无汗、恶寒、显系风寒所致,故用麻黄汤加上述药物,切中病机而愈。
⑥三叉神经痛
萍某,男,57 岁,以左侧面部电击样剧痛,入夜痛甚5 天为主诉。曾服止痛剂无效。思头乃诸阳之会,居巅顶而易为风寒之邪所袭。此乃正虚邪入,痹阻经络。治拟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处方:
麻黄 3g,桂枝 10g,当归、川芎各 15g,地龙 10g,蜈蚣 3条、细辛 5g,珍珠母 3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药进6 剂而痛减、继6 剂而痛止。[赵军。麻黄汤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江苏中医 1991;(3);26]。
三叉神经痛临床常见,症情顽固,治疗多用活血通络之血肉有情之品,如地龙、蜈蚣等。本案妙在因病程短暂,联想之头为诸阳之会,部位在上,易受风寒之袭,而用麻黄汤加味,而麻黄汤又主诸痛,方证合拍而愈。